天地一何隘,君生胡不辰。
朝设两楹奠,夕与泥土亲。
茫茫大暮中,千载永弗晨。
昔为掌中珠,今为泉下尘。
安能复归来,招具空备陈。
送君出南郭,伫立徒伤神。
【注释】
- 女弟:对妹妹的敬称。
- 章兰修:作者的字。
- 哀辞三首:这是作者写给亡妹章兰修的祭文。
- 其一:第一首。
天地一何隘:天地是多么狭小啊!
君生胡不辰:你怎么生来这么命不好呢?
朝设两楹奠,夕与泥土亲:早上你被安放在两柱间的灵床上,晚上就和泥土混为一谈。
茫茫大暮中,千载永弗晨:漫漫长夜之中,千载光阴永不复始。
昔为掌中珠,今为泉下尘:从前是掌上明珠,现在却成了地下尘土。
安能复归来,招具空备陈:我怎能再回到你的身边,只有空空的祭具供人摆设了。
送君出南郭,伫立徒伤神:送你离开城郊南门外,我站在那里伤心欲绝。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为亡妹章兰修写的祭文。章兰修,姓张,排行第二,故号“兰修”。据《晋书·列女传》记载:“王凝之妻谢氏,贤而有智略,凝之每为法王献伯母服三年之丧,谢氏曰:‘吾于王家,虽才疏而义绝。’”王凝之是谢安的儿子,谢道韫是谢安的女儿,谢道韫嫁给王凝之后,生有四女,长子遏、次妹兰修就是谢道韫的两个女儿。《晋书》记载“谢道韫少有大成之量,少时便有文咏,弱冠登于令坛。”她以才学闻名。谢道韫嫁王凝之,夫死守节,不为改嫁。谢道韫的丈夫王凝之死后,谢道韫守节在家。谢道韫去世后,人们为她写了《悼亡文》,其中“一去永违,终天罔效”,即指她守节不嫁的誓词,后来成为妇女守节的名言。谢道韫死后,王凝之又娶了小老婆,这在当时是不合礼教的,谢道韫的侄儿王玄谟因此也遭到贬谪。谢道韫的侄儿谢琰(遏)曾说:“我姊门庭若市,从宦者众,诸姑处宅连闼,儿息夹杂,唯与姊别,云‘见姊当避’。”(《世说新语·言语》)谢琰的这番话,说明谢道韫的品德操行是很高的。
这首诗哀悼亡妹的不幸命运,表现了作者对亡妹的怀念之情。全诗共七句,每句都是对亡妹的追忆和悼念,最后两句是全文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亡妹的无限思念之情。
第一句写亡妹生前的美貌和才能。“天地一何隘”,天地多么狭小;“君生胡不辰”,你生得多么不吉利。“君生”二字,既指亡妹的出生,也兼包亡妹的一生,意思是天地如此狭隘,你怎么能不遇到灾祸。这里用“天地”比喻人生环境和社会环境,用“君生”比喻人的一生。这两句既是对亡妹的哀悼,也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不满。这种不满的情绪,贯穿全诗。
第二句写亡妹死后的凄惨景象。“朝设两楹奠,夕与泥土亲。”早晨你被安放在两柱间的灵床上,晚上就和泥土混为一谈。这里用“两楹奠”“泥土亲”形容亡妹死后的惨状。两楹是指两根柱子,用来支撑屋梁,象征生命和尊严。在这里,两楹奠表示对死者的敬意和怀念,但死亡使一切变得毫无意义,所以“夕与泥土亲”。这句话是对前一句的补充,进一步渲染了作者对亡妹的深切哀悼。
第三句写亡妹的悲惨遭遇。“茫茫大暮中,千载永弗晨。”漫漫长夜之中,千载光阴永不复始。这里用“茫茫大暮”来形容时间漫长、黑暗无光,用“千载永弗晨”表达对亡妹永远无法回到人间的期望。这句既是对亡妹的哀思,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第四句写亡妹生前的美好形象。“昔为掌中珠,今为泉下尘。”从前是掌上明珠,现在却成了地下尘土。这里用“掌中珠”比喻亡妹生前的美丽和高贵,用“泉下尘”比喻亡妹死后变成尘土。这句话既表达了作者对亡妹的深深怀念,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认识。
第五句写亡妹生前的美德。“安能复归来,招具空备陈。”我怎能再回到你的身边,只有空空的祭具供人摆设了。这里用“招具”表示祭祀用的器具,用“空备陈”表达对亡妹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亡妹的深切怀念之情和对自己生命的感慨。
最后一联写送妹出门的情景。“送君出南郭,伫立徒伤神。”送你离开城郊南门外,我站在那里伤心欲绝。这里用“出南郭”表示送妹到城外,用“伫立徒伤神”表达自己送妹离去的悲伤之情。
这首诗是一首悼亡诗,通过对亡妹的回忆和哀悼,表达了作者对亡妹的深切怀念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全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富有音乐性,是一篇优秀的悼亡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