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马似騠駃,腰镰如雁齿。
但愿禾稼成,岁岁常如此。
【注释】
双溪:指作者的居所,位于今浙江绍兴。
观穫亭:在双溪,是作者的居所,因取水灌溉而得名。
秧马:插秧用的牛。
似騠(chì)駃(dié):像母牛那样健壮、敏捷。
腰镰(lán):用腰来持割稻谷的工具,即镰刀。
雁齿:象声词,形容镰刀的锋利。
但愿:希望。
岁岁:年年。
【赏析】
这首诗写于作者隐居双溪时,以观穫亭为题,表达了对丰收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之情。
首句“秧马似騠駃”,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稻田里,那健壮的牛马正在辛勤地劳作。这一句通过比喻,将秧马与騠駃相比,生动地展现了它们健壮、敏捷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第二句“腰镰如雁齿”,则进一步描写了农民们的劳作场景。他们手持镰刀,熟练地割着禾苗。这句诗通过比喻,将腰镰与雁齿相比,形象地展示了农民们手中的镰刀如同锋利的牙齿一般,能够轻易地割断禾苗。这不仅表达了农民们技艺高超的形象,也体现了他们对农业的热爱和执着精神。
第三句“但愿禾稼成”,则是表达了作者对丰收的期待和祝愿。这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即希望农民们能够成功地种植庄稼,取得丰收的成果。这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农民的关心和理解,也寄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一句“岁岁常如此”,则是对前面诗句的总结和升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期望,他希望每年都能有这样的丰收景象,让农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关切和关爱,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期许。
这首诗通过对农民辛勤劳作的画面和他们对丰收的期盼进行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之情和对农民的敬意与感激。同时,它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