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投古寺爱庭柯,积雨墙阴长薜萝。
砌拥草花秋蝶满,檐垂霜柿暮蝉多。
偶从禅榻分清磬,却梦渔竿枕绿蓑。
最觉园蔬有佳味,冲泥不厌屡经过。
【注释】
1.法华寺 :佛教寺院名。位于安徽合肥。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游此。
2.倦投 :厌倦于世俗生活,寄情佛门。
3.庭柯 :庭院中的树木。
4.积雨 :连日大雨不断。
5.薜萝 :一种蔓生植物。
6.砌拥草花秋蝶满 :院墙周围长满了草本植物的花朵,秋天蝴蝶飞来翩翩起舞。
7.檐垂霜柿暮蝉多 :屋檐下挂着的霜冻柿子,傍晚时分,许多知了叫个不停。
8.分清磬 :在寺院中敲击磬声。
9.却梦渔竿枕绿蓑 :却在梦中梦见自己手持渔竿,躺在绿色的蓑衣上。
10.冲泥不厌屡经过 :即使泥泞不堪也乐此不疲,屡次经过。
【赏析】
这首诗写在古寺中游览所见所闻,抒发了作者厌倦尘世、寄情山水的情感。
首联两句写古寺环境。“倦投”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尘世烦扰厌倦之情。“古寺爱庭柯”,点明题意,表明诗人是因喜爱这古寺才来的。“庭柯”,即庭树,是寺院的组成部分。诗人以“倦投”二字开篇,说明他对尘世烦恼厌倦已久。接着写古寺的自然环境:“积雨墙阴长薜萝。”这里用一个“长”字,把薜萝生长之久和茂盛形象地表现出来。而“墙阴”,则点出这是一座古寺,因为只有这座古寺才有“墙阴”,而且这里的“积雨”与前面写的“倦投”相呼应,都表明诗人是在长期流离失意之后来到这里的。这两句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奠定了感情基础。
颔联两句描写院内景色。“砌拥草花秋蝶满”,写院内的花草繁盛,秋蝶翩翩飞舞。“苔拥砌”三字用得好,既表现了院内的整洁幽静,又表现出诗人对于这幽静环境的欣赏。“檐垂霜柿暮蝉多”,写院外景致。“暮蝉”二字,既写出了时间(黄昏)的特点,又写出了蝉鸣之声。“霜柿”二字,既写出了物产特点,又写出了景象特点。
颈联两句写在寺内活动的情景。“偶从禅榻分清磬”,写诗人偶然来到寺中,便听到僧人正在敲磬打禅,于是便坐下来听了一会儿。“却梦渔竿枕绿蓑”,写诗人听磬后忽然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手持渔竿,躺在绿色蓑衣上。这个梦境很美好,但却是“偶从禅榻”时产生的,可见他的心事重重。“禅榻”二字点出诗人在寺中听磬打禅的活动,也照应了前文的“倦投”。“却”字更显示出这个梦境的短暂。这两个画面,一前一后,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尾联两句写寺中生活的情趣。“最觉园蔬有佳味,冲泥不厌屡经过”,诗人觉得菜蔬的味道最好,尽管被泥巴弄得浑身是泥土,但是还是喜欢这种生活,一再地经过这里。“冲泥不厌”四个字,道出了这位游子对这清雅宁静的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是诗人在法华寺游览时的所感所想,反映了他厌弃尘俗、向往自然的心情。全诗写得清新流畅,语言质朴无华,读来令人感到十分亲切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