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袍年少太风流,自到阳关动客愁。
阅尽炎凉芳性倦,不因沦落亦低头。
驿柳和慰三作 其二
青袍年少太风流,自到阳关动客愁。
阅尽炎凉芳性倦,不因沦落亦低头。
注释:青袍:青色的官服,古代官员常穿青色衣服。阳关:指甘肃敦煌西南的阳关,古时出塞去西域,必经此关。这里泛指边疆。和:同“荷”,以……为衣。
译文:穿着青色官服的青年太有才华(风度翩翩),自从到了边塞(阳关),内心就充满了离别之愁。(他)经历的太多炎凉冷暖人情世故,使他厌倦了(官场生活)。他并不因为自己的不得志而沮丧,即使沦落到如此地步,也依然保持谦虚的态度。(他)只是默默地低下头,不再说什么了。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表现了送别者对友人既眷恋又感伤的心情。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的送别的对象是一个风雅潇洒、才华出众的青年。首句说这位朋友“太风流”,说他很有风采,很有才情,是作者对他的赞美和期望。次句写这位朋友来到边地以后所遇到的生疏的环境、陌生的人事以及由此引起的孤独寂寞和惆怅之感。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诗人通过这两句话,把一个多情善感的青年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第三句是对第二句的具体化,也是诗人感情发展的自然延伸。这位友人在经历了种种生疏的环境和人事之后,已经厌倦了仕途的黑暗和冷酷,所以不再追求什么高官厚禄,而是希望在边塞上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事与愿违,他的理想最终没有实现,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的安排,继续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第四句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它概括了全篇,深化了主题。它表明这位友人虽然在政治上失意,但并没有因此而消沉或颓丧,相反却保持着一种恬然自适的态度,表现出一种高尚的节操。这种态度和节操,正是值得人们敬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