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宋频登夫子堂,传经应比郑公乡。
曾游霁月光风里,早叹浮云白日旁。
众母至今歌子产,伏龙畴昔起南阳。
音容似昨人千载,赢得吴民泪溢眶。
【注释】
睢州:即睢阳,唐时为睢阳郡治所,今河南省商丘市南。谒汤公祠:拜谒汤斌祠堂。汤斌(1627~1687):字孔周,号潜邱,江南歙县人,康熙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吏部尚书。有清忠廉名。
传经:传授儒家经典。
郑公乡:指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因孔子曾于鲁国任大司寇,故称其乡为“孔乡”、“孔里”。
霁月:雨后的月亮。霁,天晴。
子产:春秋时期郑国的执政者,名公孙侨,字子产。《左传》:“郑人恶之。”《国语》:“子产相郑,子大叔有宠。”
伏龙:东汉南阳太守张良,字子房。
音容:声音和面容。
赢得:使……赢取。吴民:吴地百姓,指河南商丘一带人民。
泪溢眶:形容极度悲伤。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过睢阳谒汤斌祠所作。睢阳,古地,在河南省商丘市西南,汉置睢阳县,后属宋州。睢阳是汤斌的故乡,诗人对汤斌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遂作此诗。
首联写诗人到睢阳谒汤斌祠,想到汤斌与孔子一样,都是以儒学教化天下的贤者,因而感到十分欣慰。“传经”二句,意谓:传授儒家经典,应当与孔子在家乡传播儒道一样,毫不逊色。
颔联上句写自己游历睢阳的感受;下句抒发感慨:我早就叹息那像浮云一样的白日,不能长久地陪伴着我啊!这两句是说自己对汤斌的敬仰之情。
颈联两句,写睢阳的百姓对子产(孔子)和张良的崇拜。“子产”,春秋末年郑国的执政者,名公孙侨,字子产,孔子弟子,有政治才能,被尊称为“郑父”(《论语·宪问》)。“子产”二句,意思是:至今睢阳的百姓仍歌颂子产(孔子),称赞他治理国家有方。“伏龙”,西汉初年的开国功臣张良(字子房)。“畴昔”,昔日。“南阳”,地名,张良曾隐居此地,后人称其居处为“张庐”(见《史记·留侯世家》)。
尾联两句写诗人对汤斌的追念:汤斌去世已经多年了,但他音容宛在,令人怀念不已。最后两句是说:如今我虽然已赢得了吴民的眼泪,但心中却是万分悲痛。诗人对这位贤者的怀念和悲痛之情溢于言表,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