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图曾见雪中蕉,何事秋深尔便凋。
应与愁人同一处,隔窗频度可怜宵。

【注释】

败蕉:枯死的芭蕉。蕉,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长,绿色,叶互生,卵形,花小而黄,果实球形。秋末叶落,其残枝似败落的蕉叶,故称“败蕉”。

何事秋深尔便凋:为何在秋天来临的时候就枯萎了?

应与愁人同一处:应当与那些忧愁的人一起度过这凄凉的季节吧。

【赏析】

这首诗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她的名篇之一。此诗写于宋室南渡之后,诗人客居南方,时值深秋时节。看到枯死、衰败不堪的芭蕉,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悲从中来,写下了这首凄苦哀婉的小诗。

首句“画图曾见雪中蕉”,以“画图”点题,说明所见的蕉不是实景,而是一幅画图;“曾见”二字又表明这是作者以前见过的画,不是眼前所见。这样开头,就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二句“何事秋深尔便凋”,紧承上语,由“画图”转到了眼前的实际。这一句看似平常,却意味深长。它既指画中的芭蕉,又暗喻现实中的作者。因为作者此时正处在异乡,孤独无依的境地,所以秋风一来,心中不免生出许多感慨。这句诗表面上问的是画上的芭蕉,实际上是借物喻己,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三句“应与愁人同一处”,进一步将话题引向现实。这里的“愁人”并非指具体的某个人,而是泛指那些同样因离乱流离失所的人。这句诗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把芭蕉人格化了,使之成为与作者一样有愁之人的伙伴,共同承受着秋夜的寒冷和萧瑟。这种写法既富有诗意,又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哀愁。

最后一句“隔窗频度可怜宵”,则是诗人对这一情景的具体描写。这里所说的“频度”并非真的在测量时间,而是形容芭蕉被风吹动的频率。而“可怜宵”则是指这个场景让人感到有些可怜,因为窗外的芭蕉已经枯萎凋零了,但它仍然在不断地被风吹动,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它的寂寞和悲伤。这一句虽然只有短短四句话,但却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现实的无奈和伤怀,也有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

整首诗以蕉为主题,通过描绘蕉的形态和声音,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让蕉成为了具有灵性的使者,为诗人的心灵带来了一些慰藉和寄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