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闻上峡来,无端入山腹。
峡中更无天,山水相结束。
寺门动江光,斜照纷在目。
伟哉翕辟气,富矣云雷蓄。
渐高听已幽,微风送鸣玉。
真源一飘洒,光泽遍草木。
感兹泉响深,叹彼川流速。
老衲催客还,一灯出深绿。

【注释】

  1. 辛巳:宋神宗熙宁九年。
  2. 上峡:指三峡,在今四川境内。
  3. 山腹:山的深处。
  4. 寺门动江光:寺庙的门口映着江上的月光。
  5. 翕辟(xī bì):张开和闭合,这里指云气。
  6. 富:丰富。
  7. 微风送鸣玉:微风送来了像玉石般清脆的声音。
  8. 真源:自然生成的东西。
  9. 一飘洒:指瀑布飞泻的样子。
  10. 光泽:光芒。
  11. 老衲:和尚。
    【赏析】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诗人乘船从广州至南雄时所作,共五首,这是第五首。诗中描写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以及诗人对这一伟大景观的赞叹之情。
    首联“已闻上峡来,无端入山腹”,诗人已经听闻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然而他并未想到会有机会亲临其境。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三峡的向往之情。
    颔联“峡中更无天,山水相结束”描绘出了三峡独特的地貌特征。峡谷之中没有天空,山水相互交错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画面。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更加突出了三峡的独特之处。
    颈联“寺门动江光,斜照纷在目”,“寺门动江光”指的是寺庙的门口映着江上的月光,“斜照纷在目”则是指阳光斜射在水面上,形成了一片闪烁的光影。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三峡的美丽景色,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尾联“真源一飘洒,光泽遍草木”则是对三峡的赞叹之情。这里的“真源”指的是自然界的源泉或生机,“光泽遍草木”则是指这些源泉或生机给大地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三峡美景的赞美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