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峤昔未开,兵争向千载。
大矣唐相功,蒙昧一朝改。
妙识破天阻,高文发地彩。
我行属新秋,平底陟崔嵬。
杖底百蛮山,一气青到海。
古寺辟山脊,挂角有元解。
风定暗泉生,云去残松在。
却数南归期,梅花傥吾待。

【赏析】

此诗作于淳熙三年(1176),辛巳年。诗人在经过上庾岭时,登临云峰寺,游览张文献公祠,写下了这首七律。

首联写南峤昔未开,兵争向千载。南峤,指南方的山川;千载,一千年。这是说,南方的山岭从前没有开辟,直到兵乱发生,才成了战场,经历了千年之久。“未开”二字,点明时间的久远,为下句“兵争”作铺垫。

颔联写大矣唐相功,蒙昧一朝改。这里指唐朝宰相张九龄,他主持朝政期间,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蒙昧”指昏庸不明,这里暗指宋孝宗即位后,因奸佞之臣当道,导致国家混乱,民不聊生的黑暗时期。“一朝改”,即一夜之间,国家从混乱走向安定,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望。

颈联写妙识破天阻,高文发地彩。这里指张九龄有超凡的才能和智慧,能够洞察世事,提出治国良策,为国家带来繁荣昌盛。而他的诗文也如大地一样丰富多彩,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这句诗赞颂了张九龄的智慧和才华。

尾联写我行属新秋,平底陟崔嵬。诗人行走在秋天的新途中,脚下踏着平坦的道路,一路攀登至高山峻岭。这里的“崔嵬”形容山峰高大雄伟,令人敬畏。诗人通过攀登高山,表达自己不断进取、勇攀高峰的决心。

五、六联分别写到杖底百蛮山,一气青到海。古寺辟山脊,挂角有元解。风定暗泉生,云去残松在。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风光画面:诗人走过崎岖的山路,登上高山,看到了一片翠绿的山林;在古老的寺庙前,可以看到挂角的山峰,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风吹过,泉水潺潺流淌;云散去,留下的是一株株挺拔的松树。这两句诗展现了自然之美,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最后两句写到却数南归期,梅花傥吾待。这里指的是诗人想要回到南方的家乡,与家人团聚。同时,他也期待着春天的到来,因为那时梅花盛开,象征着生命的勃发和希望。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整首诗通过对南峤历史的回顾、对张九龄的赞美以及个人登山的经历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让人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与思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