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鸣万山里,响落万山外。
寻声入东林,静极冥诸籁。
石泉左右流,曲与真源会。
闲云不离寺,倚树作奇态。
老僧指残碑,茫然话兴废。
不见白莲开,久与青松对。
【诗句释义】
万山中响起钟声,回荡在万山之外。
顺着声音寻找到东林寺,寂静到了极点仿佛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
石头旁的泉水缓缓流动,弯曲地流入真正的源头。
悠闲的云彩始终不离这座寺庙,靠在树干上呈现出奇特的姿态。
年长的僧人指点着断碑,迷茫中谈论起兴衰存亡的事情。
再也看不见白莲花开放,很久以来它一直与青青的松树枝干相对峙。
【译文】
钟声悠扬响彻群山深处,清脆之声传遍山谷之外。
循声寻觅,最终进入幽静的东林寺,四周宁静得连一切声响都消失不见。
石泉从左右两边潺潺流淌,曲折蜿蜒地汇入真正的源泉。
闲适的云朵始终停留在这座古寺之中,依傍着树木展现出各种奇异姿态。
一位年长的僧人正用手指向那一块断残的石碑,茫然中讲述着曾经的兴衰和变迁。
再也看不到白莲绽放的情景,它早已与苍翠的松枝长久相伴。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东林寺图景,通过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欣赏。首句“钟鸣万山里,响落万山外”,以钟音为引子,描绘出寺院所在之处的宁静与神秘。接着,“寻声入东林,静极冥诸籁”,诗人深入山林,追寻那细微的钟声,直至寂静之境,仿佛连所有的声响都被隔绝在外。这里的“静极”不仅是对环境的描写,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然。
次句“石泉左右流,曲与真源会”,则进一步描绘了自然环境的美。石泉左右流淌,曲折地流向了真正的水源。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象征着生命的循环与归宿。诗人通过对这一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于生命循环规律的敬畏和理解。
第三句“闲云不离寺,倚树作奇态”,则转向了人物描写。闲适的云彩始终停留在寺庙周围,它们或依树或飘动,展现出各种奇特的姿态。这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诗人通过对这一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于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最后三句“老僧指残碑,茫然话兴废”,则转入了对人的情感的探讨。老僧用手指向那一块残破的石碑,茫然中讲述着曾经的兴衰和变迁。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通过这一场景,表达了对于历史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结尾处“不见白莲开,久与青松对”,则再次回归到了自然景物的描绘。白莲与青松相伴,虽然不见其盛开,却依然保持着一种坚韧和生命力。这一意象不仅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坚持和希望的信念。诗人通过对这一景象的描绘,强调了生命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