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二千里,风霜半月过。
路随征雁远,诗比乱山多。
岁俭谙穷味,天寒纵酒魔。
君家梅树下,得句更如何。
【解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此去二千里,风霜半月过”点出了旅途的艰难险阻。“二千里”表明距离遥远,“风霜”“半月”则写出了旅途的艰辛,“风霜”二字还暗含着路途的艰险。颔联“路随征雁远,诗比乱山多”两句是说,自己行旅的行程与飞鸟的行程相同,而自己的诗作之多又超过了群山。这两句既写旅途之难,又写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颈联“岁俭谙穷味,天寒纵酒魔”,两句是说自己年幼时就已懂得生活的艰辛,现在天寒地冻,纵情饮酒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尾联“君家梅树下,得句更如何?”意思是问:您家门口那棵梅树下,我能得到什么好诗句呢?诗人用反诘语气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无奈。全诗语言朴实,意境苍凉。
【答案】
译文:
离家有二千里路程,风霜中走了半个月。
路途漫长如同随征雁飞翔,我的诗作之多胜过山野的林木。
年幼时就知道生活的艰辛,天寒地冻只能借酒浇愁。
您家门前的梅花树上,我又能写出什么好的诗句呢?
赏析:
这首诗是酬答朋友之作。诗人在赴任途中,路过朋友家门口,看到门前一株盛开的梅,即兴吟咏,抒发了旅途的艰辛以及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诗一开篇就交代了此行的迢遥和旅途的艰辛,“此去”指诗人离开京城(今南京)赴江西任上饶知军。“二千里”说明路途非常遥远。“风霜”两字暗示了旅途中遇到的艰难和不顺。“半月”一词说明诗人在漫长的旅途中,度过了相当长的时间。“路随征雁远”一句,以大雁的飞行来比喻诗人的行程,突出了旅途的艰难。
第二联“路随征雁远,诗比乱山多”,进一步表现诗人的旅途艰辛。“路随征雁远”,意味着诗人的行程与随行的使者一样遥远;“诗比乱山多”,意味着作者的诗作之多胜过群山中的林木。这一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长途跋涉、艰辛跋涉的形象,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生活艰辛的深刻体验。
第三联“岁俭谙穷味,天寒纵酒魔”,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仍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同时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岁俭”指的是年景不好,“谙穷味”意即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天寒纵酒魔”则是诗人借助典故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无奈。“天寒纵酒魔”,典出《史记·魏公子列传》,“邯郸令缪贤者……冬日酣饮醉卧,广平君虞卿过之见其旁有大鼓,乃谓左右曰:‘吾闻虞子常为燕王画,今将何如?’左右对曰:‘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而来。’于是具酒为乐饮,奏王豹所为《易》五百章。缪贤因设话曰:‘夫贤者处世,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处世累足而不得出,是犹锥之末立,所见不过数寸耳!且夫精变神幻,犹热镜阳燧之类也。’”这里诗人引用此典,既表现了自己的内心苦闷和无奈,同时又表现了自己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
最后一联“君家梅树下,得句更如何”,诗人以反诘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无奈。尾联“君家梅树下,得句更如何”,诗人以反诘的语气表达了内心的情感:在朋友家的院子里,面对盛开的梅花,诗人能写出什么样的佳句呢?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可以看出诗人在赴任途中,途经朋友家门口,看到门前一株盛开的梅,遂生灵感,写下了这首《答友》。全诗语言朴素,意境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