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客无睡,秋湖风不波。
船从渔父借,月到洞庭多。
鼓瑟湘妃怨,鸣舷屈子歌。
樽前含万古,不饮奈愁何。
一夜客无睡,秋湖风不波。
船从渔父借,月到洞庭多。
鼓瑟湘妃怨,鸣舷屈子歌。
樽前含万古,不饮奈愁何。
此诗由清代诗人陈沆所作,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秋夜洞庭湖景象。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诗人对自然界美景的感悟和内心的感慨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向往自然之美的情感态度。
首句“一夜客无睡”,诗人直接点明了自己在夜晚的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状态。这种描述不仅传达出诗人的孤独和寂寞,也预示了他即将进入的诗意画面。紧接着,“秋湖风不波”,用“秋湖”来代指洞庭湖,既点明了季节,也营造出一种宁静、平和的氛围。而“风不波”则进一步强调了湖面的平静,与诗人内心的不安形成鲜明对比,增加了诗句的深度和艺术效果。
第二句“船从渔父借”,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借”字,暗示着自己虽然身处湖上,但内心却无法平静如湖面一般。这里的“渔父”象征着一种简单、淳朴的生活方式,而“借”字则表达了诗人想要摆脱世俗束缚、追求更高境界的愿望。接着,“月到洞庭多”,诗人将月亮引入画面,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立体。同时,“到”字的使用也体现了月光洒满湖面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
第三句“鼓瑟湘妃怨”,诗人通过引用古代传说中的湘妃鼓瑟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哀怨和不平。这里不仅是对屈原《湘夫人》一诗的引用,更是诗人情感的一种投射和抒发。第四句“鸣舷屈子歌”,诗人再次提及屈原,以屈子之歌回应湘妃之怨,形成了一种悲壮而又高亢的旋律。这种表达方式既符合屈原诗歌的风格,也增强了整首诗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内涵。
最后一句“樽前含万古,不饮奈愁何”,诗人在酒席之上,面对万古长流的江水,不禁生出愁绪,但又无法抑制这份愁绪。这里的“不饮”既是对自己无法释怀的情绪的无奈,也是对人生无常、岁月易逝的深刻感慨。整首诗通过对洞庭湖夜色、秋风、月光等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诗人自身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越现实、向往自由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深深忧虑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