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先大父独深,当海表归骸,有诔痛摅零雨恨;
惟予小子不幸,适箦隅启手,遗言亲授薄冰诗。
【注释】
①挽:吊唁。张百熙:字孝先,号松坡,湖南长沙人,清末政治家、教育家。联,对联,这里指悼念诗文。②“知先”句:知道您先父的德行深重,他在海表归天,他去世的消息让人痛心地诉说零落的雨恨。③“惟予”句:只有我作为晚辈不幸,在草席的角落开始着手写悼念的文章,您临终前亲口传授给我那薄如冰的诗。
【赏析】
此为挽张百熙联,哀悼其逝世。上联写其德行之深重,下联写其临终之恩。全联用典贴切,感情真挚。
知先大父独深,当海表归骸,有诔痛摅零雨恨;
惟予小子不幸,适箦隅启手,遗言亲授薄冰诗。
【注释】
①挽:吊唁。张百熙:字孝先,号松坡,湖南长沙人,清末政治家、教育家。联,对联,这里指悼念诗文。②“知先”句:知道您先父的德行深重,他在海表归天,他去世的消息让人痛心地诉说零落的雨恨。③“惟予”句:只有我作为晚辈不幸,在草席的角落开始着手写悼念的文章,您临终前亲口传授给我那薄如冰的诗。
【赏析】
此为挽张百熙联,哀悼其逝世。上联写其德行之深重,下联写其临终之恩。全联用典贴切,感情真挚。
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 注释1:幽兰花在山间的小谷中生长,原本是无人知晓它的存在的。 注释2:幽兰花的香气很浓郁,因此有很多人想要采摘它。 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 注释3:因为幽兰花的香气很浓郁,所以有很多追求者想要得到它,他们遍布山间的各个角落寻找幽兰。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幽兰生长在山谷中,原本无人知晓它的存在,但是因为它的香气浓郁,所以有很多人想要得到它
梅岭三章 【其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注释】 断头:断头,即指被斩首。意如何:内心怎么想。创业:开创事业。艰难:困难重重。百战多:经历了多次战斗。此去:此处指的是赴死。泉台:墓地的别称。招旧部:召集部下。旌旗:古代军队的标志。万:极言其多。斩阎罗:斩杀阎罗王,即阎魔王。阎罗,佛教中地狱之王名。 赏析: 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青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注释 - 青松:指松树,常绿植物。 - 大雪压青松:大雪覆盖了青松。 - 挺且直:指青松依然挺拔直立。 - 要知松高洁:要了解松树的高洁品质。 - 待到雪化时:等到雪融化的时候。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里青松傲然挺立的生动画面。通过对比“青松”(常绿)和“大雪”两个元素,诗人表达了对松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大雪覆盖之下,青松依然挺拔
题西山红叶 西山的红叶美丽,霜后更显浓艳。 革命亦如此,斗争显出英雄本色。 红叶遍布西山,比二月之花还娇艳。 四周青翠环绕,共抗暴政一家亲。 红叶点缀山边角,中右部分颜色朦胧。 左岸顶受西风拂,欢呼胜利彻底红。 伸手摘取红叶,我将其视为珍宝。 浅红与灰红,舍弃之物我不予取。 书中夹带红叶片,赞美其美丽的色彩。 请君隔年再观,真正的红不会褪色。 红叶落于尘埃,莫言红色已终结。 明春花再绽放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进行赏析。 (1)“挽张百熙联”意思是《挽张百熙联》,是晚清时期著名词人陈三立创作的一首七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张百熙的深切怀念之情。首联直抒胸臆,点明主旨。颔联写张百熙任邮传政典未行之前,因他曾任过邮传政典,故作者称他为“老前辈”;又以“无八表经营策”表明自己没有能为朝廷出谋划策之才
【注释】 曾:曾经。敢言:勇于直言。上书我愧陈同甫:曾子(曾巩)上疏,以“臣心之忧”自比,而惭愧于陈亮,因称之为“同甫”,所以此处用其意。范仲淹《岳阳楼记》有句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老而入相,当日群期范仲淹:指张之洞年老时被推为宰相,当年人们期待他像范仲淹一样做宰相,即“作相”。 【赏析】 这是一副对联。第一副中,“曾许”是说曾某(作者)曾经答应过要敢于直言
【译文】 二十年来,我跟随你左右,回忆你品茗论道的余暇,你潜行远虑,深忧国事,早知你对国家的忠心有病。 一代宗师已逝,希望你后辈能出贤才,继承发扬学问和治国之术,不要让我感叹国家无人治理。 注:挽张之洞联: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一字香岩,晚年自号抱冰,湖北武昌人,清朝大臣,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 【赏析】 此诗是诗人对张之洞的挽联,表达了对友人张之洞的哀悼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其论证论学宗旨极纯”是说张之洞论学宗旨纯正,没有杂念;“乃调和出之,孰为公谅”是说张之洞调和折中,谁还能相信他公正无私?这是对张之洞的批评。“以名相名儒生平自许”,这是说他把自己标榜为名流学者;“所表树如此,想见时艰”是说这样标榜自己,可见当时的社会形势是多么艰难。“此”代指张之洞。 【答案】 译文:张之洞论学宗旨纯正,没有杂念,但他却把儒家学说和佛家
【注释】 大年:张百熙。张:指张之洞,字岳军,号铁珊,晚号抱冰老人,湖南长沙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官至两江总督。曾创办江南自强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任学部尚书,主持编译局,编订《四书》、《五经》。后为袁世凯所迫,离京南下,创办东南大学堂。辛亥革命后,拥护共和,被尊为“南社元老”
【注释】 ①挽:吊唁。张百熙:字孝先,号松坡,湖南长沙人,清末政治家、教育家。联,对联,这里指悼念诗文。②“知先”句:知道您先父的德行深重,他在海表归天,他去世的消息让人痛心地诉说零落的雨恨。③“惟予”句:只有我作为晚辈不幸,在草席的角落开始着手写悼念的文章,您临终前亲口传授给我那薄如冰的诗。 【赏析】 此为挽张百熙联,哀悼其逝世。上联写其德行之深重,下联写其临终之恩。全联用典贴切,感情真挚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进行赏析。 (1)“挽张百熙联”意思是《挽张百熙联》,是晚清时期著名词人陈三立创作的一首七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张百熙的深切怀念之情。首联直抒胸臆,点明主旨。颔联写张百熙任邮传政典未行之前,因他曾任过邮传政典,故作者称他为“老前辈”;又以“无八表经营策”表明自己没有能为朝廷出谋划策之才
挽张百熙联 【注释】谥同纪阮:这是对张百熙的评价,认为他在历史上的名声和地位与阮籍、阮咸相同。 乃为其难:这表示张百熙所经历的困难和挫折。 知罪付春秋:这表达了对过去错误的认识和忏悔之情。 而心殊长者:表示虽然内心有所觉悟,但仍然有一丝不同寻常的感觉。 传次曾胡:这是对张百熙一生事迹的评价,认为他没有像曾国藩那样有武勇之气,也没有像胡林翼那样重视生死存亡。 所无者武
【注释】 大年:张百熙。张:指张之洞,字岳军,号铁珊,晚号抱冰老人,湖南长沙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官至两江总督。曾创办江南自强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任学部尚书,主持编译局,编订《四书》、《五经》。后为袁世凯所迫,离京南下,创办东南大学堂。辛亥革命后,拥护共和,被尊为“南社元老”
【译文】 二十年来,我跟随你左右,回忆你品茗论道的余暇,你潜行远虑,深忧国事,早知你对国家的忠心有病。 一代宗师已逝,希望你后辈能出贤才,继承发扬学问和治国之术,不要让我感叹国家无人治理。 注:挽张之洞联: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一字香岩,晚年自号抱冰,湖北武昌人,清朝大臣,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 【赏析】 此诗是诗人对张之洞的挽联,表达了对友人张之洞的哀悼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其论证论学宗旨极纯”是说张之洞论学宗旨纯正,没有杂念;“乃调和出之,孰为公谅”是说张之洞调和折中,谁还能相信他公正无私?这是对张之洞的批评。“以名相名儒生平自许”,这是说他把自己标榜为名流学者;“所表树如此,想见时艰”是说这样标榜自己,可见当时的社会形势是多么艰难。“此”代指张之洞。 【答案】 译文:张之洞论学宗旨纯正,没有杂念,但他却把儒家学说和佛家
【注释】 曾:曾经。敢言:勇于直言。上书我愧陈同甫:曾子(曾巩)上疏,以“臣心之忧”自比,而惭愧于陈亮,因称之为“同甫”,所以此处用其意。范仲淹《岳阳楼记》有句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老而入相,当日群期范仲淹:指张之洞年老时被推为宰相,当年人们期待他像范仲淹一样做宰相,即“作相”。 【赏析】 这是一副对联。第一副中,“曾许”是说曾某(作者)曾经答应过要敢于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