搂诸侯,会萧鱼,晋悼之才霸有馀。
楚人屈,郑人服,大功直媲战城濮。
惜哉魏绛言和戎,千载肉食纷纷同。
岂知日言和戎日取辱,权宜之谋不可复。
悼公外和由内肃,不见六官用誉七人逐。
【注释】:
- 《左传》:古代史书,记载鲁国春秋时期的事。
- 西涯体:晋朝文学家左思的《蜀都赋》中描写成都风光的文章风格,即辞藻华丽,气势豪放。
- 会萧鱼:指在萧鱼这个地方会聚诸侯。《左传·成公四年》载,齐侯与楚子、郑伯和宋元公会于萧鱼之地。
- 晋悼:指晋国的悼公。悼公是春秋时晋国的一位君主,他很有才能,能称霸中原。
- 屈:指屈原因楚国被灭亡而自刎。
- 郑人服:指郑国的国君因屈原因楚国灭亡而对郑国表示服从。
- 战城濮:指城濮之战,晋楚两国在今河南辉县附近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争。
- 魏绛:指晋国大夫魏绛。
- 千载:千年。
- 肉食:指当权的人或贵族。
- 七人逐:指悼公身边的七个小人被赶走。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读《左传>拟西涯体二首》,其中“其二”就是这首诗。这首诗是作者模仿晋朝文学家左思的风格写的,表达了他对当时政治局势的不满和担忧。
诗的开头就描绘了齐、楚、郑三国会聚萧鱼的场景。接着,作者通过描绘晋悼公的才能和成就,表达了对晋国霸主地位的肯定。然后,诗转向了楚人和郑人的屈服,以及城濮之战的胜利,这些都显示了晋国的强大。然而,最后一句却提到了魏绛的主张和悼公的内肃,暗示了当时的政局并不理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历史事件和个人情感,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局势的不满和担忧。它反映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同时,它也展现了杜甫深厚的历史素养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