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舌真逾十万师,专对从诵诗习礼而来,用能海外折冲,提挈边庭归正朔;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丑虏以伺隙乘危为计,未识邸中赞画,有无遗策及安东?
【注释】
三寸舌:三国时孔明以舌辩著称,曾舌战群儒,三寸之舌可敌十万雄兵。
海外折冲:指平定国外叛乱。折冲,抵挡的意思。
提挈边庭归正朔:把边疆治理得安定有序。
死诸葛:指诸葛亮,死后仍名垂千古;生仲达:指司马懿,他生前虽为魏臣,死后却被司马昭追封为晋王。
丑虏:指北朝柔然族首领檀石槐,因貌丑而得名。
伺隙乘危:寻找时机乘人之危。
赞画:参谋、计策的意思。
无遗策及安东:没有留下什么好策略和安邦定国的良策。东,泛指东方,这里指北方。
【赏析】
此诗为挽联,作者通过对比诸葛亮和司马懿的不同结局,讽刺了那些只会空谈,不能实干的清谈家。首联说诸葛亮舌战群雄,使蜀国扬威四海,后主刘禅能任用其人,因而天下太平,国家安定。颔联说司马懿虽生前是魏国重臣,死后却遭非议,说明他虽有才干却不得善终,只能给子孙带来祸端。颈联写北朝柔然族首领檀石槐,因为相貌丑陋而受人歧视,但后来却统一漠北各族,成为一代霸主;与司马懿相比,檀石槐的才能更胜一筹,可惜他未能善用其才,结果落个身败名裂的结局,这是对清谈家的无情嘲讽。尾联说,如今清谈之风盛行,人们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办实事。最后一句“安东”暗含“安邦定国”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清谈家们的不满和愤慨之情。
整诗运用反衬的手法,先赞美诸葛亮的才能和贡献,然后转而批评他的后继者司马懿,再进一步讽刺那些只会空谈而不务实的清谈家们。这种写法既突出了主题,又富有戏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