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瓢与笠,此外更无余。
懒补破衣着,爱寻贫寺居。
香厨三顿粥,石榻半床书。
日见禅窗下,甘蕉日渐疏。
法海寺访空上人
随身瓢与笠,此外更无余。
懒补破衣着,爱寻贫寺居。
香厨三顿粥,石榻半床书。
日见禅窗下,甘蕉日渐疏。
【注释】
①随身瓢:用葫芦瓢舀水喝;笠:用竹篾或草编制的帽子。
②“此后”两句:以后再也没有多余的东西了。
③“懒补”两句:懒得修补破旧的衣服,喜欢住在偏僻贫寒的小寺庙里。
④“香厨”两句:每天在香火缭绕中吃三顿稀饭,石床上铺着半张床的书籍。
⑤“日见”两句:天天看到禅房的窗户边,甘蕉(香蕉)一天天稀疏。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寺庙僧人生活和情趣的诗,写他的生活简朴,但内心却十分丰富。
首联两句说诗人自己身无长物,除了随身的瓢、笠外再无别物;另外,他也不愿意穿那些华丽的衣服,喜欢到僻静的寺庙去住,过着清苦的生活。这两句是写他的外表,也从侧面反映了他的生活状况,表现了他那种安于清贫、淡泊名利的心态。“随身瓢”“笠”表明其生活之简单,而“无余”又说明其内心之丰富。“更无余”四字简洁有力,突出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接受和喜爱,表达了他随遇而安、不慕荣利的人生态度。
颔联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生活环境与心态。“懒补”两句,既写出了他生活俭朴、不愿添置衣物,又表现了他乐于独处、远离尘嚣的生活情致。“贫寺居”既写出了寺院的环境,更写出了诗人的心境。“贫寺”,既是实景,又是虚景,它既指寺院本身,又指诗人自己的心境。
颈联两句具体地描写了僧人的日常生活:他在香火缭绕的寺庙里吃粥度日,石床上摆满了书籍。这里既点明了僧人的生活环境,又表现了他的精神世界。“香厨”两句,既写了僧人的饮食生活,又表现了他对佛法修行的重视。“石榻”两句,既表现了僧人的生活状态,也表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日见禅窗下”,既写出了僧人在佛祖面前虔诚修行的情景,又表现了他对世俗生活的超脱。“甘蕉”两句,既写出了僧人生活贫困的现实,又表现了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尾联两句是写僧人对人生的态度和看法,既体现了他对世事的淡然和从容,又表现了他内心的豁达和宁静。“日见禅窗下”,既写出了僧人每日修行的场景,又表现了他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甘蕉日渐疏”既写出了僧人生活艰辛,又表现了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