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然襆被浙江头,高馆移居更上楼。
宅是谢公开宛上,人如王粲在荆州。
西陵松柏三春树,南部烟花五夜游。
但使群公能爱客,凭阑看尽越山秋。

【注释】

“移寓”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冬,杜甫在夔州。

“萧然”、“襆被”:形容旅途劳顿、行李简陋。

“高馆”、“上楼”:指住处。

“宅是谢公”,用东晋谢安的住宅典故,谢安曾住在此,后为王右军所居;谢安宅前有宛陵亭。

“荆州”,即荆州城,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王粲曾在此地做过官。

“西陵”,地名,在今湖北省宜昌市西。松柏三春树,言松柏长青,不因时序而变。“五夜游”,言夜晚的游乐。

“群公”,指朝中大臣。“爱客”,指喜欢招待客人,这里是说诗人希望受到重用。“凭阑”,靠在栏杆。“越山秋”,指夔州的秋天。

【赏析】

此诗写诗人初到夔州时的生活和思想。首联写自己从杭州出发,来到四川西部的夔州;次联用典故说明自己的处境;第三联描绘夔州风光;末联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

“移寓”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冬,杜甫在夔州。

“萧然”“襆被”:形容旅途劳顿、行李简陋。

“高馆”“上楼”:指住处。

“宅是谢公”,用东晋谢安的住宅典故,谢安曾住在此,后为王右军所居;谢安宅前有宛陵亭。

“荆州”:即荆州城,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王粲曾在此地做过官。

“西陵”“松柏三春树”,言松柏长青,不因时序而变。“五夜游”,言夜晚的游乐。

“群公”:指朝中大臣。“爱客”,指喜欢招待客人,这里是说诗人希望受到重用。“凭阑”,靠在栏杆。“越山秋”,指夔州的秋天。

“移寓”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冬,杜甫在夔州。

首联点题,说自己从杭州出发,来到四川西部的夔州。“萧然”“襆被”,形容旅途劳顿、行李简陋。一个“萧”字,表现诗人初到夔州时的孤独感。

颔联用典,表明自己的处境。谢安曾住于此,后为王右军所居;谢安宅前有宛陵亭。王粲曾在此地做过官,与诗人同乡同姓。这里,诗人以谢安、王粲自比,暗含了对朝廷的信任,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命运不佳的感慨。这两句诗不仅交代了自己此次迁移的原因,而且巧妙地将个人遭遇与历史典故结合起来,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重用贤才的渴望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善于运用典故的特点。

颈联描绘了诗人眼中的夔州风景。这里的景色既美丽又迷人,让人流连忘返。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朝廷的态度。他希望朝廷能够重用贤才,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这不仅是对自身境遇的感慨,更是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移寓”这首诗通过对诗人初到夔州时的所见所感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朝廷的信任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