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不沾尘里事,百般齐付掌中杯。
坐移密树听莺罢,笑逐清风猎蕙来。
【解析】
题干要求“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需要平时多读名篇佳作,并掌握常见的古诗类试题的考点,如炼字、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分析等。此题要求学生先分析诗句的意思,然后翻译,最后赏析,属于综合题,答题时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一向不沾尘里事”,历来诗人都把尘世看作污浊之所、是非之地。这里用一个反问句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遗世独立的情怀。“百般齐付掌中杯”,诗人将世俗的一切抛诸脑后,任凭自己尽情享受。“酒逢知己千钟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就是这个意思。
“坐移密树听莺罢”,在静谧的环境里,听小鸟的叫声,这该是多么美好的事。
“笑逐清风猎蕙来”,以“清风扑鼻”来形容自己的愉悦心情,形象地描绘了醉人的景色。
【答案】
向来不沾尘里事,百般齐付掌中杯。
坐移密树听莺罢,笑逐清风猎蕙来。
译文:一直以来都不沾染世俗的烦扰,各种事情都交付于手中酒杯中。
静静地坐在密林中聆听黄鹂的啼声,随着清风追逐着采来的香气扑鼻的兰草。
赏析:
此首是和元微之咏醉十二篇 其八 拟醉。
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追求一种超脱尘世的生活,诗人也常以“清高”“闲逸”“疏放”自居。这首诗就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心态。
首联“一向不沾尘里事”一语道出了他的这种心态。“一向”二字表明这种心态不是一时形成的而是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不沾尘里事”则进一步说明这种心态是长期坚持的结果,并不是偶然形成的。诗人的这种态度从《与群公携李长侍同诣越府张员外》一诗中得到过印证:“从来心迹两无违,何物人间有是非。”
第二联“百般齐付掌中杯”一句则直接点明了他的心态所在。“百般”二字说明他所追求的境界非常丰富多彩;而“齐付”二字则表明这些境界都是平等地对待的。“掌中杯”一词则形象地表现了他追求的境界的虚无缥缈和无法把握的特点。
第三联“坐移密树听莺罢”,写诗人在静谧的环境中聆听黄鹂的啼声。“坐移”一词则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悠然自在的状态;“密树”则说明周围环境十分优美幽静;“莺罢”则表明诗人已经陶醉于其中。这一联写出了诗人在静谧环境中聆听鸟儿鸣叫时的愉快心境。
第四联“笑逐清风猎蕙来”一句则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的愉悦心情。“清风”一词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的清新宜人;“猎蕙”则表现了诗人在风中追逐香草的情景,表现了他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意。
整首诗通过诗人饮酒吟诗的场景,表现出诗人悠闲自得、怡然自乐的心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追求自然之美、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