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蟠依旧枕江湄,馀地何曾让猘儿。
紫气消沈黄屋冷,荒溪人觅次宗碑。

【解析】

此诗为题胡处士金陵名胜图八帧之一的“钟阜”,描绘的是钟山的景色,抒发作者对钟山美景的赞美之情,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

【答案】

译文:

钟山依旧蜿蜒卧在长江边,没有地方让猿猴去攀爬;紫色的云气消散了,黄屋显得凄凉冷落,荒凉的溪流中有人寻找次宗碑文。

赏析:

首联写景,点出钟山位置。钟山位于南京城西南,是一处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山上树木葱郁,山形似龙,因此得名钟山。诗人在这里看到的景象是:钟山依然像龙一样盘踞在长江之滨,它周围的土地,没有一寸让给猴子,可见钟山的险峻。“龙蟠依旧枕江湄”一句,不仅写出了钟山的险要地势,也暗合了“钟阜”(钟山)的命名。诗人在此地看到的景象是:钟山四周的土地寸土未让,任凭猴子攀爬。“馀地何曾让猘儿”一句,既表明了钟山地势之险要、地形之崎岖,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钟山的无限向往和热爱。

颔联写时事人事。这里用典。唐玄宗开元末年,李白曾游金陵(今江苏南京),并作有《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紫气消沈黄屋冷”一句,化用李白诗意。“紫气”,即祥瑞之气,指帝王所居之地。“黄屋”,指皇帝所乘坐的车。“消沈”,消失、衰退的意思。“人觅次宗碑”一句,化用南朝宋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乱石俱佳色,浮云共留连,寒潭多底柱,枯松倚青天。”意思是说:荒废的溪流里,人们寻觅着次宗碑文。次宗,即王次宗。王次宗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善书法,有才学,曾作《兰亭序》,后人称其为“王右军”。这里用典是为了突出钟山之高、人之渺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