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山下曾游路,水木清华画幅如。
不为乌私愁未报,早抛簪黻换樵渔。

【注释】栖霞山:在今江苏句容县。水木清华:指山林幽美的景致。乌私:指朝廷的恩宠,即乌纱帽(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簪黻:古时官员所戴的冠饰。

【赏析】

此诗是作者隐居后所作。前两句写景,第三、四句抒情,第五、六句点明题意。全诗以画为题,借画寄情,抒发了对官场的厌倦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栖霞山”三字起笔不凡,点明了诗人隐居的地方。“曾游路”,写出了此地之熟悉。“水木清华”,用来形容山水之美,与“竹里江乘之路”相类,都表现出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不为乌私愁未报,早抛簪绂换樵渔。”这里的“乌私”指的是朝廷的恩宠,也就是乌纱帽;“簪绂”指的是官员所带的冠饰。这里说,我不为了那点乌纱帽的恩宠而忧愁,我早就想丢掉它去当个樵夫或渔人,过一种隐逸的生活。

“早抛簪绂”,表明了诗人不恋官场,不慕名利的决心和态度,同时也表现了他淡泊名利、清高自洁的性格。“换樵渔”表明了他隐居的目的,他追求的不是富贵利禄,而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远离红尘,归隐山林,追求自然生活的愿望和决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