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寻放处,放处便生春。
悟入光明藏,情删苦恼因。
宝花当下境,金粟后来身。
空外原无际,中天一月真。
【注释】:
- 拈花:比喻悟道。2. 寻放处:指悟道的境界。西林鄂公,唐鄂王李贞,以太子宾客身份被流放岭南。3. 下转语:指《心经》。4. 四章:《法华经》有“如是我闻”一章,是佛说法的开端,所以称《法华经》为“一经”。
- 其三:诗篇第三首。6. 光明藏:指佛性。7. 情删苦恼因:指烦恼皆从情生,故当除去。8. 宝花:指佛教中所说的佛性。9. 金粟:佛身金色之粟粒。10. 空外:佛理。11. 中天:指佛在世时所处的位置。12. 真:真实。
【赏析】:
以咏叹佛性为主题。诗人把佛性喻为拈花,把悟道的过程比作放花,把悟道的境界比作生春,把佛性喻为光明,把烦恼喻为“苦恼因”,以佛身为“宝花”,以佛性为“空外”,把佛性喻为“月轮”等,来表现了对佛性的颂扬和追求,表达了对佛学的理解和信仰。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