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头棕高五六丈,其实累累花可酿。
叶名贝叶取写书,一叶百字如联珠。
梵经不到西南部,以意作经遂四布。
国基既兆立普哇,传经亦名坎扒洼。
坎扒洼,经有义。
不归佛法不归僧,只愿归依大皇帝。

【注释】

  1. 万寿乐:即《万年乐》,是宋代流行的一种歌舞曲,后被编为歌词。
  2. 三十六章:指《万年乐》中三十六章。
  3. 坎扒洼经第四:这是《万年乐》中第三十四章的内容。
  4. 树头棕高五六丈:树木顶端的棕榈树高达五六丈。
  5. 累累花可酿:树枝上的棕果累累,可以酿酒。
  6. 贝叶写书:用贝壳做书写材料。
  7. 梵经:佛教经典。
  8. 西南:古代印度分为北部称为“北印度”,南部称为“南印度”。
  9. 普哇:指佛教。
  10. 四布:广泛传播。
  11. 国基既兆立普哇,传经亦名坎扒洼:国家的基础(政权)已经稳固确立,佛教经文也因此广泛传播。
  12. 坎扒洼,经有义:坎扒洼,即佛教经典。这里说明佛教的经典也有其意义。
  13. 不归佛法不归僧,只愿归依大皇帝:我只愿皈依大皇帝,不再归顺佛法也不归附僧人,因为大皇帝是国家的基础。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词作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及对佛法的信仰。全词以咏物起兴,借棕榈树、棕榈果等物,引出对佛教经典的推崇,最后点明了作者的信仰和立场,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词的开篇“万寿乐歌三十六章 其四 坎扒洼经第四”引入了主题。这一句明确指出了这首词所要咏颂的对象——“万寿乐歌三十六章”中的“坎扒洼经第四”。通过这样的开头,诗人将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即将展开的话题上。

“树头棕高五六丈,其实累累花可酿。”这两句是对棕榈树的形象描绘。诗中用“树头棕”来象征国家的基础(政权),而“五六丈”则形象地描绘出了棕榈树的高度。棕榈树上结的果实累累如珠,意味着国家的繁荣昌盛。这里的棕榈树象征着国家的根基,也暗示了作者对于国家的深厚情感。

再往后,“叶名贝叶取写书,一叶百字如联珠。”这两句转向了棕榈树叶子的象征意义。诗人提到用贝壳作为书写材料,并用“一叶百字如联珠”来形容棕榈树叶子的美丽与实用价值。这里的贝壳和棕榈树叶子都象征着佛法,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的虔诚信仰。

在接下来的句子中,“梵经不到西南部,以意作经遂四布。”这两句则是说佛教经典虽然未到达南印度的西部,但凭借人们的内心理解与诠释,它们却在各地广泛流传开来。这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观念以及他对于佛法的理解。

“国基既兆立普哇,传经亦名坎扒洼。”这两句总结了全文的主题。诗人强调了国家的根基(政权)已经确立,而佛教经典也因此广泛传播。这里的“传经”既是对佛教经典的赞颂,也是对国家治理的一种隐喻。

整首词以物寓情,通过对棕榈树、棕榈叶、贝壳、佛教经典的描绘与赞颂,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同时,词中还透露出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以及对佛法的深深信仰,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