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官烛影阑珊,百诘初穷语扺谰。
绝胜河阳旧潘令,种花犹易护花难。
【注释】
两条官烛影阑珊,百诘初穷语扺谰。
绝胜河阳旧潘令,种花犹易护花难。
两条官烛:指蜡烛,古代官吏常用蜡烛照明,故称“官烛”。
阑珊:形容烛光摇曳不定的样子。
百诘:一百个问题。
语扺谰(wǔ lán):语言中肯,言词恰当。
绝胜:远远超出、胜过。
河阳:今河南洛阳市。
潘令:东汉明帝时人,任河阳县令,因善于治理,被百姓称为“潘子”。
种花犹易:种植花草容易。
护花难:比喻看护好自己的妻室子女不容易。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以“珠还图”为题。诗人赞美张太守的侍姬冉氏,在被遣归后剪发自誓,才使同人感其义而劝太守复迎。全诗四句,前两句写冉氏的形象,后两句写她的行为。
首句“两条官烛影阑珊”,是说两位官员点着两盏宫灯,灯光摇曳不定。这句既写了环境的清幽,也写出了人物的闲散。
次句“百诘初穷语扺谰”,写两人问答,问得十分详尽,答得也十分恰当。这里,不仅表现出两人之间的问答之妙,更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一个聪明伶俐,一个思维敏捷,彼此间的对话恰到好处。这一句既写对话,又写人物,可谓一举两得。
第三句“绝胜河阳旧潘令,种花犹易护花难。”意思是说,这位侍姬的才智远胜过河阳的潘令,种花容易,看护花儿却很难。这一联是承颔联而来,进一步强调侍姬冉氏的聪明才智和她的善辩能力。
尾联“两条官烛影阑珊,百诘初穷语扺谰。”是说,两只灯笼在夜色中摇摇晃晃,两人的对答如同百问一样详尽。这里的双关语用得很巧妙,既表现了两人对话之妙,也表现了人物性格之妙,同时更是突出了侍姬冉氏的聪明才智和善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