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愧非安石,山真似白门。
乍披天半牖,同醉雪中樽。
【注释】
人日:农历二月初一。黔灵山:在广东广州北郊,山上有石室、观音阁、大雄宝殿等。白门:即南京城。
【赏析】
此诗写于诗人登高望远之际,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首联“人日登东山遇雪复携客至黔灵山久憩”二句,点明时令。诗人与友人登上东山观赏雪景,又来到黔灵山游览。这两句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先写登东山观雪,后写游黔灵山。诗人登山赏雪,既是为了领略大自然的风光,也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怀。《楚辞·招隐士》:“冠切云之弁,衣分披之裳。”《南史·谢晦传》:“晦常著羽葆华𫄸,乘翠盖朱轮”,可见当时贵族出游时,都要戴羽葆,着华服,乘玉盖。这里的“安石”当指谢安,诗人自比谢安,意谓自己也有像谢安那样的风采和气度。次句说山真似白门(南京城),这是用南朝宋谢庄《月赋》中的诗句:“东都门里,紫气满堂;北里甲光,白门翼翼。”来比喻贵州的黔灵山,暗含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颔联“乍披天半牖,同醉雪中樽。”二句描绘了一幅雪景图。诗人披开天窗,仿佛看到了天空,于是便和朋友们举杯共饮,陶醉在这洁白如银的世界里。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诗人在欣赏美景时的愉悦心情,而且通过“乍披”“同醉”等词语的运用,还表现出了诗人豪放洒脱的性格。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