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石朝端留相业;典型海内失儒宗。
【注释】
挽张之洞联:挽,哀悼死者;张之洞,清末大臣、著名学者。楹联,悬挂在厅堂两侧的对子。柱石,比喻栋梁之材。相业:指功业。典型,这里指典范或楷模。儒宗,儒学大师。
【赏析】
这是一副悼念张之洞的挽联。上联说张之洞为朝廷所重用,成为一代名臣,下联说他虽已去世,但留下的功绩永垂不朽,成为后世楷模。整副楹联既表达了人们对张之洞的怀念之情,又寄托了作者对其业绩的崇敬之意。
柱石朝端留相业;典型海内失儒宗。
【注释】
挽张之洞联:挽,哀悼死者;张之洞,清末大臣、著名学者。楹联,悬挂在厅堂两侧的对子。柱石,比喻栋梁之材。相业:指功业。典型,这里指典范或楷模。儒宗,儒学大师。
【赏析】
这是一副悼念张之洞的挽联。上联说张之洞为朝廷所重用,成为一代名臣,下联说他虽已去世,但留下的功绩永垂不朽,成为后世楷模。整副楹联既表达了人们对张之洞的怀念之情,又寄托了作者对其业绩的崇敬之意。
【注释】 挽张之洞联:挽,哀悼死者;张之洞,清末大臣、著名学者。楹联,悬挂在厅堂两侧的对子。柱石,比喻栋梁之材。相业:指功业。典型,这里指典范或楷模。儒宗,儒学大师。 【赏析】 这是一副悼念张之洞的挽联。上联说张之洞为朝廷所重用,成为一代名臣,下联说他虽已去世,但留下的功绩永垂不朽,成为后世楷模。整副楹联既表达了人们对张之洞的怀念之情,又寄托了作者对其业绩的崇敬之意
柯劭忞(1848-1933) 字凤荪、凤笙,号蓼园。 山东省胶州市大同村人。 同治九年举人光绪十二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典礼院学士,被赐"紫禁城骑马",教4岁溥仪读书。 民国任宣统侍讲,以遗老自居。 民国三年袁世凯设清史馆, 赵尔巽为馆长,柯劭忞等为总篡,赵尔巽死,柯劭忞代理清史馆馆长,任《清史馆》总纂,兼任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委员长。 参与编修《清史稿》十四年,负责总阅全稿。 长于史
《琵琶诗二首·其一》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歌,描绘了一位因战争而流落他乡的女子的内心世界和无尽的哀愁。下面是对这首诗歌的逐句解析: 1. 明妃心事酸:这里的“明妃”指的是王昭君,她因为被迫出塞远嫁匈奴和亲,心中充满了悲伤和不平。 2. 司马情泪堕:司马是古代对男子的称呼。这句表达了一个男性因为深深的思念而流泪的场景。 3. 拨断朱丝弦:这一句描绘了一个场景,可能是在夜晚,女子用琴或琵琶弹奏
漫忆安公子,莫夸武媚娘。四弦声嘈嘈,凄恻断人肠。 注释与解析 - “漫忆安公子”:这里可能是诗人自指,通过回忆安公子(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人物或某种象征)来表达自己的感慨。 - “莫夸武媚娘”:此处提到的“武媚娘”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武则天,暗示不应过分赞美她的权谋和手段。 - “四弦声嘈嘈”:描述了琵琶的声音,四弦琴发出的响声响亮而杂乱。 - “凄恻断人肠”:形容声音的凄凉和悲伤到了极点
霁园 藓榭萧条在,莎亭结搆疏。 看山嫌树密,爱月喜窗虚。 人影连归鹭,泉声和读书。 诸君恣吟赏,笺翰各纷如。 释义: 霁园(jì yuán):即霁园别墅,位于苏州市西郊的沧浪亭附近。这里曾经是明朝大官僚、书法家董其昌的宅第。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在园林中建了许多别具一格的建筑,使这里的景色更富艺术感。 藓榭萧条在:苔藓斑驳的阁楼显得空旷寂寞。 莎亭结搆疏
诗句释义与翻译: 1. 梁园才子瀛洲仙,幕府读书方少年。 注释:梁园,指汉末的梁园(在今河南省商丘市),是东汉末年曹操的府邸。瀛洲,指海中的仙境。这里形容诗人年轻有才华,像神仙一样。 2. 浔阳楼高试骋望,雕阑一曲横江天。 注释:浔阳楼,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横江天,形容江面宽阔,天空无边无际。 3. 登临怀古意绵邈,生绡染出《琵琶篇》。 注释:登临,登上楼台眺望。绵邈,形容思绪深远。生绡
劝农 雨足秧针满,翠色迎衣裾。 牛背一鸦立,夕阳人力锄。 万物自闲暇,三农日勤渠。 丰乐今伊始,勉旃事菑畬。 注释: 1. 雨足秧针满:雨水充足,稻田里插满了稻苗。 2. 翠色迎衣裾:稻田里的绿色迎风飘扬,仿佛在迎接衣服的裙摆。 3. 牛背一鸦立:在牛背上,一只乌鸦安静地站立着。 4. 夕阳人力锄:在夕阳下,人们用锄头劳作。 5. 万物自闲暇:大自然似乎也感到了休息,一切都显得很悠闲。 6.
屋上三重茅,已为风卷去。 译文:屋顶上盖着三层茅草,现在已经被风吹走了。 注释:屋上(指屋顶),三重茅(指茅草盖在屋顶上),已为风卷去(已经都被风吹走了) 屋下无完砖,肯同桀黠奴。 译文:房檐下没有完整的砖头,怎么能像狡猾的奴仆一样钻空子呢? 注释:无完砖(指房檐下没有完整的砖头),肯同桀黠奴(怎么能像狡猾的奴仆一样钻空子呢) 天教屋漏痕,供我学书具。 译文:老天让我有屋漏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