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曾向雨丝中,青苎竿头弱柳风。
今日船从天上坐,亭台不与昔年同。
看山曾向雨丝中,意指曾经在细雨中欣赏过山景;青苎竿头弱柳风。指的是用青竹做的钓竿和弱柳随风摇曳的景象;今日船从天上坐,亭台不与昔年同,表示今天看到的景色与往昔不同;赏析如下:
- 诗句解析
- “看山曾向雨丝中”: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在春雨中的山景图,雨丝细密如同天然的纱幔,将山峦轻轻包裹,使得整个画面朦胧而充满诗意。
- “青苧竿头弱柳风”:诗人以青竹竿为比喻,形象地描绘出柳树随风轻摆的姿态,展现了大自然的柔美与生命力。
- “今日船从天上坐”:诗人将自己比作在高空中的一叶小舟,俯瞰着下方的世界,形成了一种超越现实的视角和感受。
- “亭台不与昔年同”:这里的亭台是指西湖边的传统建筑,诗人感叹这些建筑在岁月的流逝中已不再如往昔般存在,表达了对变迁的感慨。
- 译文
- 看山曾向雨丝中:我曾在雨丝中欣赏过山景。
- 青苎竿头弱柳风:使用青竹竿和弱柳作为意象。
- 今日船从天上坐:形容自己仿佛坐在天空之中。
- 亭台不与昔年同:现在的亭台已与过去大不相同。
- 注释
- 青苎竿头弱柳风:使用青竹竿和弱柳作为意象。
- 今日船从天上坐:形容自己仿佛坐在天空之中。
- 亭台不与昔年同:现在的亭台已与过去大不相同。
- 赏析
- 艺术手法:本诗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和象征性的语言,通过对比昔日和今日的景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述抒发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时间变迁的无奈和接受。
- 哲理思考:诗中通过对比展示了自然界的美丽以及人类历史的沧桑,反映了诗人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感悟。
- 文化内涵: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也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情怀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思考。
《雨中随驾泛舟西湖次院长韵五首》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赢得了后世的赞誉,更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被世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