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韩门盛一时,投书却悔少年为。
官高不改怜才意,人道先生似退之。
【注释】
弟子:韩愈的门生。韩门:指韩门弟子,即韩愈的弟子门徒。投书:指韩愈向皇帝上《谏疏》。却悔少年为;后悔少年时没有及时给皇帝上《谏疏》。官高:指官职很高。怜才意:爱惜人才的意思。退之: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
【赏析】
韩愈是当时有影响的文学家,又是杰出的政治家,在唐宋古文运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的诗文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他的散文,被后人奉为典范。他一生勤于著述,创作了大量的文章,但流传下来的却不多,现存的韩文仅260篇,其中不少篇章都曾受到皇帝的重视,甚至被御用文人贬斥。韩愈在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上书皇帝请求停止科举考试中关于“时文”的考试,主张重用经世致用的士人,以振兴国力,这一主张遭到当权者的强烈反对,因此遭到了打击报复,被贬为阳山县令,从此开始了长达10年的贬谪生涯。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五年(820)春初,当时韩愈已经54岁了,由于年老体衰,被贬到了潮州(今广东潮安、潮州一带),心情十分郁闷,所以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
指出韩愈门下弟子众多,声名显赫;次句写门下弟子们纷纷前来投书,要求给皇帝上书陈述意见。“年少”二字,写出了他们的年轻和急切的心情。第三句承前启后,指出虽然年纪轻,但是仍然不改当年爱惜人才的初衷,而只是担心自己年纪大了不能有所作为。“怜才意”三字,既表现了他的惜才之心,也透露出对自己年迈的忧虑。最后一句说,人们说他就像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样,这是对韩愈的赞美。白居易与韩愈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二人在诗歌风格上有共同之处,又各有千秋。白居易擅长写讽喻诗,常以讽刺社会现实为己任;而韩愈则更善于写议论性的文章,强调要“立言”,主张要有思想性。韩愈的这种思想,对后来的文人有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