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为长条作短行,此声不是笛中声。
时清关塞无攀折,路近章台有送迎。
濯濯应怜前度态,依依长带故园情。
春来纵得东风力,莫倚纤腰便斗轻。
【注释】
见可亭侄新柳诗偶作一首:见可亭,在陕西长安县。这首诗是作者对侄儿新写的《见可亭新柳》诗的和诗。长条,指柳树的枝条。此声,指柳枝发出的声响。时清,指清明时节,天气晴朗,关塞无攀折(攀折指攀折柳树枝)。章台,即章华台,汉宫名,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路近章台有送迎”句,言柳树枝条虽然纤弱,但春天一到,东风一吹,便会随风飘动,因此人们会看到它在道路旁招手送别或迎客。濯濯,形容柳枝的翠绿鲜嫩。依依,形容柳枝的柔弱多姿。前度态,指前人栽植的枝条。故园情,指故乡的情怀。“春来纵得东风力”句,言春天到来,即使有了春风的帮助,也难以使杨柳枝条长得纤细柔弱;“莫倚纤腰便斗轻”句,言千万不要仗着它细长柔软的身子而逞强斗胜。“斗”,通“妒”。
【赏析】
这是一首应和侄儿的题咏新柳的诗所作的和诗。诗人以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从不同角度对侄儿的诗进行评论和赞赏。
首联写柳。首句用拟人手法写柳,突出了其“短行”。二句说,这种柳声,并不似笛中所传出的那种悦耳的乐声,而是大自然中的一种声音。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长:“笛声”喻人的歌声,“柳声”则借自然界的声音比喻人的歌声。这样写,既写出了柳的“高洁”,又写出了人的歌者的高洁。颈、尾两联则分别从柳的枝叶、枝条、姿态、感情四个方面来写柳。
首联起句“偶为长条作短行”一句,是全篇的枢纽,它不仅点明了题目中的“新柳”,而且引出了后文对柳的各种描写。“此声不是笛中声”,“此声”指的就是前面所说的“此声”,也就是柳枝发出的声音。这一联是说,柳枝发出的声音与笛子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笛音清脆悦耳,给人以愉悦的感受,而柳枝发出的声音却是低沉、苍劲而有韵致的。这就把柳枝的风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颔联进一步描绘柳的形象。“时清关塞无攀折,路近章台有送迎。”意思是说,在清明节的时候,天气晴朗,关塞上没有攀折柳枝的人或事,而在长安城附近的道路上却常常可以看到人们在送别或迎来客人时攀折柳枝的情景。这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当时人们的风俗习惯。“章台”,汉宫殿名,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因汉武帝曾在这里建章宫而得名。唐长安城内也有章台街,这里代指长安。“路近章台有送迎”,是说长安的道路离章台宫很近,因此人们在路上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在送别或迎来客人时攀折柳枝的情景。“时清”两句是说在清明时节天气晴朗的时候,关塞上没有人攀折柳枝;而在长安城附近的道路上却常常可以看到人们在送别或迎来客人时攀折柳枝的情景。这两句是说在清明时节天气晴朗的时候,关塞上没有人攀折柳枝;而在长安城附近的道路上却常常可以看到人们在送别或迎来客人时攀折柳枝的情景。“时清”、“路近”都是说时间,而“无攀折”和“有送迎”则是说行为。这两句既表明了时间的清闲、气候的宜人,又说明了人们的行为举止的不同。
颈联进一步描绘柳的姿态。“濯濯应怜前度态,依依长带故园情。”意思是说,柳树生长得非常茂密,翠绿叶子晶莹剔透,真是可爱极了。柳树的枝条长得很柔韧,像女子的细腰一样婀娜多姿。它曾经被用来装饰过家园,所以人们总是对它恋恋不舍。这两句既描绘了柳树的生长状态,又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其中“濯濯”和“依依”都是形容柳树的词语。“前度”指的是先前种植过的枝条。“故园”即故乡。“故园情”即故乡的情怀。
尾联进一步描绘柳的感情。“春来纵得东风力,莫倚纤腰便斗轻。”“东风力”,是指春风的力量。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春天到来,即使有了春风的帮助,也难以使杨柳枝条长得纤细柔弱;千万不要仗着它细长柔软的身子而逞强斗胜。“纤腰”指柳枝的细腰,这里代指“柳枝”。“斗轻”指比拼谁的轻盈娇柔。这两句既写出了春风之力的伟大,又写出了柳枝的坚强不屈,更表现了诗人的豁达胸襟。
这首七绝写得很有特色。首先,这首诗采用了律诗的形式,每句五个字,共四句八句共十六个字。这种形式比较常见于唐五代以后的一些诗歌创作中,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登高》等。其次,这首诗的语言十分简练、明快、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再次,这首诗的内容也很充实、丰富,既有对柳树本身的描写,又有对柳树的枝叶、枝条、姿态、感情的描写,还有对柳树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以及个人情感的描写等等。最后,这首诗还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例如,“此声”与“笛中声”形成鲜明对照;“莫倚纤腰便斗轻”与前面的“莫倚纤腰便逞能”相呼应;“时清”与“路近”“此声”与“非笛中声”等也都形成了某种对比或对照关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