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时蒙养地,晚节宦游途。
风雨一精舍,溪山双画图。
居常邻道院,交不废缁徒。
识者观其达,何曾累大儒。

【注释】

武夷:指武夷山,今福建武夷山。精舍:《礼记·檀弓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棺,死即埋之,故谓之‘素’”。后因以“精舍”为高僧讲经说法的处所。晚节:指晚年。宦游途:仕途生涯。双画图:指山水画,意指风景。居常:常常。道院:佛寺。缁徒:僧侣。识者:明理之人。达:通达。累:拖累。大儒:大学问家。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晚年隐居于武夷山中,与僧友共度时光,自得其乐。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以及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首联“早时蒙养地,晚节宦游途”,诗人早年在武夷山中长大,后来步入官场,经历了仕途的浮沉起伏。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的感慨,也暗含着诗人对于名利看淡的心态。

颔联“风雨一精舍,溪山双画图”,这里描绘了武夷山中的美景。诗人用“风雨”“精舍”“画图”等词汇,生动地展现了武夷山的自然风光和宁静氛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颈联“居常邻道院,交不废缁徒”,诗人常常与僧侣们交往,他们之间互相尊重,没有因为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所隔阂。这里的“缁徒”指的是僧侣,“居常”则是指经常,“交”则是指交往、往来。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文化的喜爱和对僧侣们的敬仰之情。

尾联“识者观其达,何曾累大儒”,这是诗人对自己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总结和反思。他认为那些能够洞察世事的人,会看到他的通达之处;而他自己则从未因此而成为大学问家或大儒。这句诗既表明了诗人对名利的看淡,也展示了他对于人生真谛的领悟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