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亭宜早起,独自绕廊行。
渐觉月光淡,不知天色明。
草长兼露重,庭旷得风轻。
墙缺庐山好,峰峰似染成。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的理解掌握。此诗是写诗人独自在竹亭中早起,绕着走廊慢慢走动时所见到的景物,以及作者由此产生的感触。起最早:指起床最早。竹亭宜早起:竹亭里最适宜早起。独:独自一人。绕廊行:徘徊着走。渐觉月光淡,不知天色明:渐渐地觉得月亮已变得很淡了,也不知道天已经亮了。草长兼露重,庭旷得风清:野草长得茂盛,露水很重,庭院开阔,风儿吹来也感到清爽。墙缺庐山好,峰峰似染成:由于山墙角缺损,庐山显得更好,山峰一座挨着一座像被染上了色彩。
“竹亭宜早起”,竹亭里最适宜早起,诗人一大早就起来,在竹亭中徘徊着走动,这既是为了寻找灵感,更是一种锻炼意志的过程。“独:独自一人”,表明这是诗人独自进行的锻炼。“绕廊行”,徘徊着走。“渐觉月光淡”二句,写诗人徘徊着走着,渐渐地觉得月亮已变得很淡了,也不知道天已经亮了。“月色初淡”,暗示天将破晓,诗人还在徘徊着,没有立即起床。“不知天色明”,意思是说不知道东方已经发白了。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化手法,写出了夜将尽而日未出的情景。“草长兼露重”,说明时间还很早,露水重,草也长得很高、茂密,说明天气尚寒。“庭旷得风轻”,因为庭院宽敞,所以风很清朗。“墙缺庐山好”,由于山墙角缺损,庐山就显得更好,山峰一座挨着一座像被染上了色彩。这几句写诗人独自徘徊着走着,不知不觉地走到天亮,看到外面景色美丽迷人,又想到自己虽然有志于作诗,但因身体不好,不能象古人那样登山采菊,因而感到遗憾。
赏析:
这首七绝描绘的是诗人清晨独自漫步于竹亭的情景和内心感受。
首句开门见山,点明题旨:“竹亭宜早起”。诗人一大早就起来,在竹亭中徘徊着走动,这既是锻炼意志的过程,也是寻找灵感的活动。“独:独自一人”,表明这是诗人独自进行的锻炼。次句写诗人漫步于廊上所见景象。“绕廊行”,徘徊着走。“渐觉月光淡”,写诗人徘徊着走着,渐渐地觉得月亮已变得很淡了,也不知道天已经亮了。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化手法,写出了夜将尽而日未出的情景。“不知天色明”,意思是说不知道东方已经发白了。这句是写诗人的视觉感受,突出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黎明的到来。“草长兼露重”,写诗人继续前行时所见到的景物。“露重”,露水浓重,说明天气尚寒。“庭旷得风清”,因为庭院宽敞,所以风很清朗。“墙缺庐山好”,由于山墙角缺损,庐山就显得更好,山峰一座挨着一座像被染上了色彩。这几句写诗人独自徘徊着走着,不知不觉地走到天亮,看到外面景色美丽迷人,又想到自己虽然有志于作诗,但因身体不好,不能象古人那样登山采菊,因而感到遗憾。
这首诗以景写情,以情写景。诗人清晨独自漫步在竹篱笆旁的小路上,看到月光渐隐,天已微明,看到草儿青青,露珠满地,庭院宽阔凉爽,风吹过来也感到清新舒畅。他感到高兴,又因自己身体欠佳而不能像古人那样登山采菊而遗憾不已。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优美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