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舌依儒缁,根蒂尚持留。
涧泉奔四厓,东逝归同流。
振衣下南畈,脱鹰莽辞韝。
溪虎不啸风,幻迹空悠悠。

【注释】

唇舌:指嘴和舌头。儒缁:儒家学说和佛家学说。持留:坚持。东逝归同流:向东奔流,回归到大河里去。振衣:抖掉衣服上的衣服。脱鹰:摆脱猎取野兽的猎人的追捕。辞韝:卸下鸟笼。溪虎不啸风:溪中的老虎不再咆哮。幻迹:虚幻的踪迹。

【赏析】

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的时候,是一首山水诗。

第一联:“唇舌依儒缁,根蒂尚持留。”意思是说:我的嘴和舌头,仍然依附在儒家和佛家的思想学说上,我的思想根基还没有脱离它们。“依儒缁”与“尚持留”互文见义。“依儒缁”即佛教、道教思想,这里用“依儒缁”表示儒佛两家思想对诗人的影响。儒者主张仁政,以德治国,而佛家则提倡因果报应,轮回转生。诗人既受其思想影响,又反对迷信,认为人应该积极进取,努力改造世界。

第二联:“涧泉奔四厓,东逝归同流。”意思是说:山涧的泉水奔向四方的崖岸,向东流淌,最后回到大海中去。这里用“四”“归”二字来表现泉水奔流不息的景象。“涧泉”即山涧的水,“四涯”即四面岸。这两句是说,尽管受到儒家和佛家的思想的束缚,但诗人的思想却如山涧之水,不断奔流前进。

第三联:“振衣下南畈,脱鹰莽辞韝。”“振衣”是抖落衣裳上的尘土,“下”是来到的意思。“南畈”指南边的田地,“辞韝”意为卸下猎枪。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抖掉身上的尘土来到南方的田边,放下了猎枪。这里的“南畈”指的是隐居之地,诗人在这里过着隐士的生活。

第四联:“溪虎不啸风,幻迹空悠悠。”意思是说:溪中的老虎不再咆哮,它的形象变得虚幻飘渺,就像流水一样悠悠地消逝。

第五联:“憩杖锡延胜寺即饮先觉堂丈室三十韵”,意思是说:我在延胜寺休息时喝了几口水,就立即到先觉堂丈室中住了三十天。“憩”意为休息。“杖锡”指僧人拿着锡杖。“延胜寺”指延胜寺(今广西柳州市)。“先觉堂”是唐代柳州刺史韦执谊所建,后来成为柳宗元的住所。“即饮”即住宿之意。“丈室”是指丈人的住宅。“三十韵”指写了三十首诗。这两句意思是说:我在延胜寺休息时喝了几口水,就立即到先觉堂丈室中住了三十天。

第六联:“唇舌依儒缁,根蒂尚持留。”意思是说:我的嘴和舌头仍依附在儒家和佛家的思想学说上,我的思想根基还没有脱离它们。“唇舌依儒缁”与“尚持留”互文见义。“依儒缁”即佛教、道教思想,这里用“依儒缁”表示儒佛两家思想对诗人的影响。“根蒂”比喻思想的基础。这两句意思是说我的思想基础还未彻底改变。

第七联:“涧泉奔四涯,东逝归同流。”“涧泉”即山涧的水,“四涯”即四面岸。这两句是说,尽管受到儒家和佛家的思想的束缚,但诗人的思想却如山涧之水,不断奔流前进。

第八联:“振衣下南畈,脱鹰莽辞韝。”“振衣”是抖落衣裳上的尘土,“下”是来到的意思。“南畈”指南边的田地,“辞韝”意为卸下猎枪。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抖掉身上的尘土来到南方的田边,放下了猎枪。这里的“南畈”指的是隐居之地,诗人在这里过着隐士的生活。

第九联:“溪虎不啸风,幻迹空悠悠。”“溪虎不啸风”意思是说溪中的老虎不再咆哮;“幻迹空悠悠”意思是说它的形体像流水一样悠远地流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溪中的老虎不再咆哮了,它的形象变得虚幻飘渺,就像流水一样悠悠地消逝,它的形体像流水一样悠远地流逝。

第十联:“憩杖锡延胜寺即饮先觉堂丈室三十韵。”“憩杖锡延胜寺”是说诗人在延胜寺休息时喝了几口水;“即饮先觉堂丈室三十韵”是说诗人就在先觉堂丈室中住了三十天。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在延胜寺休息时喝了几口水,就立即到先觉堂丈室中住了三十天。

全诗通过描写自然景物的变化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变化,抒发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