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妙归一宗,始形佛力大。
食肉从屠门,有腹谁忍饿?
平等诸法相,百舌辨难破。
色界虽华鬘,空空与之化。
撒掌投祗林,随宜憩台榭。
选胜同辨材,形义确无借。
为石必赴高,是泉尽趋下。
容有穿凿存,固堪矫揉谢。
病僧不顾人,竹阴裹云卧。
彼且息彼筇,吾自啖吾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全诗共八句,内容如下:

自百步街岭游过云岩潺湲洞小四窗六龙泉佛手岩三峡再来石诸胜二章 其一
众妙归一宗,始形佛力大。
食肉从屠门,有腹谁忍饿?
平等诸法相,百舌辨难破。
色界虽华鬘,空空与之化。
撒掌投祗林,随宜憩台榭。
选胜同辨材,形义确无借。
为石必赴高,是泉尽趋下。
容有穿凿存,固堪矫揉谢。
病僧不顾人,竹阴裹云卧。
彼且息彼筇,吾自啖吾蔗。

逐句翻译及赏析:

  1. 众妙归一宗,始形佛力大。
    这句表达了佛教中“一切法归于一心”的理念。佛的力量强大无比,能够统摄一切事物。

  2. 食肉从屠门,有腹谁忍饿?
    这句话表达了对于吃肉的批评态度,认为吃肉的人如同被屠宰场的屠夫所杀一样,肚子虽然饱了,但内心却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和快乐。

  3. 平等诸法相,百舌辨难破。
    这句话表达了佛教中的“诸法平等”观念。所有的事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即使是百舌鸟也难以分辨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4. 色界虽华鬘,空空与之化。
    这句话表达了佛教中的“空”的观念。佛教认为一切物质都是虚幻不实的,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达到“空”的境界。

  5. 撒掌投祗林,随宜憩台榭。
    这句话表达了佛教中的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无论是在森林还是高楼大厦中,都能找到适合休息的地方。

  6. 选胜同辨材,形义确无借。
    这句话表达了佛教中的“善巧”观念。选择好的场所和材料是为了更好地修行,同时也需要辨别是非,不被外界干扰。

  7. 为石必赴高,是泉尽趋下。
    这句话表达了佛教中的“因缘果报”观念。石头之所以成为岩石是因为它的材质坚硬,泉水之所以成为泉水是因为它的水源清澈。这一切都是由于因果关系所致。

  8. 容有穿凿存,固堪矫揉谢。
    这句话表达了佛教中的“解脱”观念。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题和困扰,但是只要勇敢面对并寻求解决方法,就能够摆脱束缚,获得自由。

  9. 病僧不顾人,竹阴裹云卧。
    这句话描绘了一个生病的僧人在竹林中悠然自得地躺着休息的场景。他不顾世俗的眼光,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体现了佛教中的“放下”观念。

  10. 彼且息彼筇,吾自啖吾蔗。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与世俗生活的对比。他选择了吃甘蔗这种简单的生活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那些追求名利的人则只能依靠手中的竹子来维持生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