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息云山宽,不放我心窄。
风雨虽得遮,鶢鶋在人宅。
俗议久见轻,讳贫亦何益?
须知鄙野中,原无荣贵客。
与君生有为,愿在势相格。
饱暖亦细谋,乃供匹夫役。
在目多好枝,大半受狼藉。
每听铩羽鹃,吞烟泣凄魄。
退步作镜观,差足慰肝膈。
幸妥长夜眠,已为十全策。
【注释】
太息:叹息。云山宽:比喻仕途的坎坷,也指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艰难与挫折。鶢鶋在人宅:鶢鶋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鸟,这里借代那些嫉妒贤者的人。俗议久见轻,讳贫亦何益:人们常常因为避讳贫穷而对贤者轻视。鄙野中,原无荣贵客:鄙野,指粗俗鄙陋;荣贵客,指有地位的人。与君生有为,愿在势相格:与您一起追求功名利禄,希望在权势面前能够相抗衡。饱暖亦细谋,乃供匹夫役:只要生活无忧,就不必过于计较得失,只求能做一个普通百姓。在目多好枝,大半受狼藉:眼前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却大多被破坏得不成样子。每听铩羽鹃,吞烟泣凄魄:每听到鸟儿折断双翅的啼鸣声(喻自己的抱负不能实现),便感到悲伤欲绝。退步作镜观,差足慰肝膈:把退让作为一面镜子,足以安慰自己的心。幸妥长夜眠,已为十全策:庆幸能够安然度过这一夜,已经是一个万全之策了。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元末民变时期,诗人以自己遭遇来警醒世人。诗的前六句,写其时社会环境的险恶,以及他如何以超然态度对待这种境遇。后十二句,则是其时作者的处境和心情的真实写照。前六句,“太息云山宽,不放我心窄”,“云山”即仕途的坎坷,也指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艰难与挫折。诗人以感叹的口气说:“风雨虽得遮,鶢鶋在人宅。”意思是,虽然风雨可以遮蔽,但是像鶢鶋这样喜欢窥探他人隐私、伺机陷害他人的小人还是存在的,这给贤者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俗议久见轻,讳贫亦何益?”“讳贫”即避讳贫穷,这里指避讳贫穷而轻视贤者的世俗风气。《论语·子路》:“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衣解带以迎之。’”朱熹集注:“行,犹往也。束修,十脡也。言自修谨之行,足以见信。”孔夫子的话表明孔子认为,一个贤明的人应该以德服人,不应当因贫穷而被人轻视。但现实却是,人们往往因为避讳贫穷而对贤者轻视,甚至加以诽谤诬陷。“须知鄙野中,原无荣贵客”,这是诗人从另一个角度说的。他以为,鄙野之地本来就没有高贵之人,贤者又何必在乎那些荣华富贵呢?“与君生有为,愿在势相格”。诗人以坚定的语气表示,他愿意与君生有为,与那些趋炎附势之徒相抗衡,决不屈服。“饱温亦细谋,乃供匹夫役。”这句诗表面看来是在说自己过着安闲舒适的生活,但实际含义却是说,他之所以能过这样的生活,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靠攀龙附凤。“在目多好枝,大半受狼藉”,意思是说眼前的美好事物大多遭到毁坏,令人惋惜不已。“每听铩羽鹃,吞烟泣凄魄”,这句是说每当听到鸟儿折断双翅的啼鸣声(喻自己的抱负不能实现),便感到悲伤欲绝。“退步作镜观,差足慰肝膈”,这里的“退步作镜观”是指退一步想,将此身当作镜子,以此反省自己,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安慰。“幸妥长夜眠,已为十全策。”“十全策”是《左传》上所说的一种计策:齐桓公要攻伐宋国,管仲建议先攻打陈国、蔡国、楚国三个弱小国家,然后再攻宋国。齐桓公说:“不可。”管仲说:“臣非敢贪地于三国,以弊诸夏之国也。唯恃先王之命,破宋之师而已。”齐桓公采纳了这个计策,果然大获全胜。这里诗人以这个典故来说明他的处世哲学:只要能安然度过这一夜就是最完美的策略了。
诗人在这首五古里通过对自己处境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于个人命运的思考。尽管身处乱世之中,他却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他相信只要努力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就能够获得成功和幸福。这种精神在当代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