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耳无钧天,繁响怨荒雨。
谁邀兰浦槎,梦寻月中杵。
发翠雕石莎,瓷青碾花乳。
吸纳灵阊霞,结为玉冰贮。
秋气得至渟,初籁泄成缕。
触我𤫩珑心,已通上界语。
和薰妫帝琴,节之大吕虡。
岂有官私疑,而同竞蛙部。
元声夺梵钟,佛想闇然沮。
一红崖背花,娟裳欲升举。
郡王无留园,相业亦黄土。
坐感萋磴烟,冥冥湿终古。
应有瑶魄寒,静夜撷松麈。
来听吾歌清,和以猿啸苦。

水乐洞

俗耳无钧天,繁响怨荒雨。谁邀兰浦槎,梦寻月中杵。 发翠雕石莎,瓷青碾花乳。吸纳灵阊霞,结为玉冰贮。秋气得至渟,初籁泄成缕。触我𤫩珑心,已通上界语。和薰妫帝琴,节之大吕虡。岂有官私疑,而同竞蛙部。元声夺梵钟,佛想闇然沮。一红崖背花,娟裳欲升举。郡王无留园,相业亦黄土。坐感萋磴烟,冥冥湿终古。应有瑶魄寒,静夜撷松麈。来听吾歌清,和以猿啸苦。

注释:

  • 俗耳无钧天:世俗的耳朵无法感受到天上的音乐。
  • 繁响怨荒雨:音乐的声音繁多且悲切,仿佛在埋怨着荒淫的雨天。
  • 谁邀兰浦槎:是谁邀请了来自兰浦的水神(传说中的神仙)的槎(船)。槎是神话中的木筏或船只。
  • 梦寻月中杵:梦中寻找月亮中捣药的杵。杵是古代用来捣制药物的工具,这里指用其比喻音乐。
  • 发翠雕石莎:音乐如同翠鸟在雕琢的石头上跳跃。
  • 瓷青碾花乳:音乐如瓷器般清脆悦耳,又如同碾碎的花末般细腻。
  • 吸纳灵阊霞:音乐像灵山之间的霞光一样神秘、美丽。
  • 结为玉冰贮:音乐最终凝结成晶莹剔透的冰。
  • 秋气得至渟:秋天的气息弥漫,聚集成一种深沉的氛围。
  • 初籁泄成缕:初听到的声响如同纤细的丝线般悠扬。
  • 触我𤫩珑心:触动了我内心的玲珑剔透之心。
  • 和薰妫帝琴:与传说中的舜帝之琴和鸣。
  • 节之大吕虡:乐曲的节奏宏大有力,如同大吕乐器(古代的一种大型鼓类乐器)所发出的声音。
  • 岂有官私疑:哪里会有官府或个人的疑惑呢?
  • 而同竞蛙部:就像青蛙们争抢食物一样,竞争着各自的领域。
  • 元声夺梵钟:原始的音韵竟然能超越佛教中的梵钟之音。
  • 佛想闇然沮:佛的形象黯然失色,被音乐的魅力所影响。
  • 一红崖背花:一道红色的山崖背后盛开着花朵。
  • 娟裳欲升举:女子穿着美丽的衣裳,好像要飞升一般。
  • 郡王无留园:郡王没有留下任何园林,只留下了一片废墟。
  • 相业亦黄土:他的事业也化为黄土,无人继承。
  • 坐感萋磴烟:坐在那里感受着萋萋的烟雾。
  • 冥冥湿终古:烟雾缭绕,笼罩着整个大地,显得无边无际,古老而又模糊。
  • 应有瑶魄寒:应该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美,让人感到寒冷。
  • 静夜撷松麈:在寂静的夜晚,轻轻摘下松枝制成的拂尘(象征清净、高洁)。
  • 来听吾歌清:来聆听我歌声的清澈。
  • 和以猿啸苦:以猿猴的叫声作为伴奏,营造出一种苦闷的感觉。
    翻译:
    世俗的耳朵无法感受到天上的音乐,繁复的音乐声音像是在怨恨着荒淫的雨天。谁邀请了来自兰浦的水神,梦见自己在月中捣药?音乐如同翠鸟在雕琢的石头上跳跃,瓷器般的清脆悦耳,又如同碾碎的花末般细腻。它吸纳了灵山之间的霞光,最终凝结成了晶莹剔透的冰。秋天的气息弥漫,聚集成一种深沉的氛围,最初听到的声响如同纤细的丝线般悠扬。触动了我内心玲珑剔透的心灵,与传说中的舜帝之琴和鸣。乐曲的节奏宏大有力,如同大吕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哪里会有官府或个人的疑惑呢?它们就像青蛙们争抢食物一样,竞争着各自的领域。原始的音韵竟然能超越佛教中的梵钟之音。佛的形象黯然失色,被音乐的魅力所影响。一道红色的山崖背后盛开着花朵,女子穿着美丽的衣裳,好像要飞升一般。郡王没有留下任何园林,只留下了一片废墟。他的事业也化为黄土,无人继承。坐在那里感受着萋萋的烟雾,笼罩着整个大地,显得无边无际,古老而又模糊。应该有某种超凡脱俗的美,让人感到寒冷。在寂静的夜晚,轻轻摘下松枝制成的拂尘(象征清净、高洁)。来聆听我歌声的清澈,以猿猴的叫声作为伴奏,营造出一种苦闷的感觉。
    赏析:
    这首《水乐洞》诗,诗人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融为一体,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全诗共八句,每一句都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寓意。
    首联“俗耳无钧天,繁响怨荒雨”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人们因无知而产生的困惑。这句诗以“繁响”形容音乐的丰富多样及其带给人的哀伤之情。
    颔联“谁邀兰浦槎,梦寻月中杵”则通过想象引入神秘的元素,表达了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这两句诗不仅富有诗意,而且富含哲理性,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真谛的深刻思考。
    颈联“发翠雕石莎,瓷青碾花乳”进一步描绘了音乐的美妙动听以及它给人带来的愉悦感。这里的“翠”、“瓷青”都是珍贵的颜色,象征着美好与纯净;“雕石”和“碾花”则传达出音乐的细腻与精致。整句诗以色彩丰富、形象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音乐之美。
    尾联“一红崖背花,娟裳欲升举”则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既虚幻又真实的氛围。诗人通过对红色山崖背后盛开花朵的描述,表达了对美好事物追求不已、渴望升华的心境。同时,“娟裳欲升举”这一意象也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富有画面感又充满哲理性。诗人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意象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使得整首诗既有艺术魅力又有思想深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