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多凉处多垂柳,燕不归来不下帘。
琴柱自调弦自抚,炉灰谁拨麝谁添?

绝句

风多凉处多垂柳,燕不归来不下帘。

琴柱自调弦自抚,炉灰谁拨麝谁添?

译文

在凉爽的风中,柳树垂下了长长的枝条,但燕子却迟迟不来,因此我放下了窗帘。
我自弹琴自抚琴弦,炉中燃烧的香火是谁添的,又是谁取的呢?

注释

  1. 垂柳:柳树的一种,枝条下垂,随风轻轻摆动,常被用来比喻春天的气息或景色的美丽动人。
  2. 燕不归来:指燕子没有归来,可能是因为天气太冷或者其他原因。
  3. 不上帘:古代建筑中,窗帘可以调节光线和通风,当光线较暗时,人们会将窗帘拉上以遮挡阳光。这里的“不上帘”意味着诗人觉得没有必要关闭窗帘。
  4. 琴柱自调:形容自己调整琴弦,弹奏音乐。
  5. 抚:用手触摸或操作乐器。
  6. 炉灰:指烧火后的残留物,如木柴、煤炭等。
  7. 谁拨:询问是谁拨动了炉中的香火。
  8. 谁添:问是谁添加了香火。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风中垂柳、未归燕子及室内情景的描述,展现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孤寂的生活氛围。诗中通过简洁的笔触描绘出季节的变化与个人情感的微妙交融。首先,“风多凉处多垂柳”一句,诗人用“多”字表达了对柳树的喜爱之情,同时也透露出季节的寒冷,为接下来的描写奠定了基调。接着“燕不归来不下帘”描绘了一个场景,即因为天气寒冷或者有其他原因,燕子未能归来,诗人因此放下了窗帘,这既是一种生活细节的记录,也反映了诗人对环境的敏感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诗的后半部分,“琴柱自调弦自抚,炉灰谁拨麝谁添?”进一步扩展了主题,表达了诗人自我调节情绪,享受静谧时刻的愿望。通过“自调弦”和“自抚”这两个动作,诗人传达了一种独立自主的态度和对音乐的喜爱。最后两句则转为对环境的具体观察:“琴柱自调弦自抚,炉中燃烧的是哪位佳人添置的呢?”这样的设问不仅增加了诗意的深度,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于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对周围世界的兴趣。整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通过对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