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空秋瘴卷黄茅,壑泻东倾走怒蛟。
万壁泄云风自挽,六天战雹耳先聱。
大江独舸怜蓬鬓,古吹何年入画铙?
小泊芙蓉斜日岸,去寻鹦鹉碧山巢。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意,在此基础上结合选项进行分析。
(1)
“逾洪水湾下兰江”:越过洪水湾,沿着兰江下行。
(2)
“长空秋瘴卷黄茅,壑泻东倾走怒蛟”:长空中秋天浓重的瘴气像卷起的黄茅一样弥漫,山谷中暴雨挟裹着山洪从东侧倾泻而下,冲撞着凶猛的蛟龙。
(3)
“万壁泄云风自挽,六天战雹耳先聱”:无数的山壁泄去天上的云雾,大风自动地拉起了帆篷,天空上六月里战鼓雷鸣,雹子纷飞。
(4)
“大江独舸怜蓬鬓,古吹何年入画铙?小泊芙蓉斜日岸,去寻鹦鹉碧山巢”:在浩渺的大江上,只有一叶孤舟,可怜我这满头白发的老人,这古琴声不知是何时传入画铙的呢?傍晚我泊于芙蓉岸边,寻找那碧山之中的鹦鹉栖息之所。
赏析:
首联点出兰江水势湍急之状,为下文写景张目。“秋瘴”“怒蛟”二句写兰江水势之大,为下文写景蓄势。
颔联写风雨骤至,水势更加狂暴,为兰江水势之大作进一步铺垫。“万壁”三句承上启下,由眼前之景而联想到历史的往事,表达了诗人对兰江水势之大的惊叹和赞叹之情。
颈联由眼前之景过渡到历史往事,写兰江水势之大给古人留下深刻印象,为兰江水势之大再作铺垫。尾联由眼前之景转入历史往事,写兰江水势之大使古人为之动容,也为兰江水势之大再作铺垫。
此诗前四句写兰江水势之大和兰江水势之大给古人留下深刻印象,后四句由眼前之景转入历史往事,写兰江水势之大使古人为之动容。全诗以议论为主,夹叙夹议,结构紧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