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兵燹,略同五代干戈,幸迅扫浮尘,山高水清,馀孽不留皇甫;
百步州南,犹剩数弓亭址,望后来太守,疏泉凿石,鸿文更续欧阳。
【注释】
①丰乐亭: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北。②皇甫:即唐代著名诗人皇甫冉,字延举,润州丰县(今属江苏)人。③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江西吉安人。④“望”三句:盼望后来的太守来继承欧阳修为官时的政绩。⑤“疏泉”二句:指太守为当地百姓凿井取水,使泉水清澈甘甜。⑥“鸿文”二句:指太守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文章,其功绩将与欧阳公一样流传万世。⑦干戈:武器,泛指战争。⑧“山高”二句:指经过兵乱后,自然景色依然如故,山高水清,没有受到任何破坏。⑨“馀孽”二句:说叛乱残余势力未被清除。⑩“百步”三句:指后来的太守在百步洲上重建了丰乐亭,并在那里留下了美好的遗迹。⑪“太守”二句:说新的太守继承前任欧阳修的事业,为民造福,留下美名。
译文及赏析:
十年的兵荒马乱,大致同五代时战火纷扰的情形一样,幸好很快就扫平叛乱,山清水秀,残存的敌人没有留下皇甫威。
百步洲的南面,还保留着数弓形的丰乐亭遗址,眺望未来,我期待着后来的太守来继承欧阳修治理天下的政绩,像他那样为民造福,留传千古的美名。
赏析:
这首诗写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当时金军屡次侵犯江淮地区,作者在一次巡视中途经丰乐亭。丰乐亭在扬州西北的蜀冈之上,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旧游之地。宋室南渡以后,此地成为文人游览胜地。作者以丰乐亭为题,抒发了对前代名贤的景仰之情,对新朝的颂扬之意,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流芳百世的豪情壮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的前半部分写历史兴亡,感慨沧桑。“十年兵燹”,指靖康之难以来的战争动乱。“略同”二字表明作者对这段历史的深刻印象,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幸迅扫浮尘”,表达了作者对迅速平定战乱的欣喜之情。“山高水清”四句,描绘了战后的山川风貌。“馀孽不留皇甫”,意谓经过这次战乱,那些作乱者已全部消灭,没有人再做坏事;“遗民”指中原的老百姓。“皇甫”是当时一个姓皇甫的人。这里用典,暗指北宋末年蔡京等奸臣当政,残害忠良,祸害百姓的历史事实。“幸迅扫浮尘”一句,既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又表达了他对国家安定统一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
诗的后半部分写现实景象,寄寓作者的政治理想。“百步州南”,点明了地点。“犹剩数弓亭址”,指新建的丰乐亭。“望后来太守,疏泉凿石”,意谓期待新来的太守能继续欧阳修的事业,像他那样为民造福。“鸿文更续欧阳”,意为新来的太守一定会写下流传后世的好文章,他的功绩将会与欧阳修一样永垂青史。“百步”、“疏泉”、“亭址”、“鸿文”都是实写,而作者却把希望寄托在新来的太守身上。这两句既是祝愿,也是期望。
全诗结构紧凑,前后照应。开头两句总起,中间两联分承其事。最后两句由古及今,由物及人。前两句从丰乐亭写起,后两句则宕开笔墨,由物及人。这样处理,既使全诗浑然一体,又显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此诗在章法上颇有特色。开头连用两个典故,概括了一段历史,既写出了对这段历史的感怀,也引出下文对现实的展望。这种章法,避免了平铺直叙的长篇叙述,读起来有波澜起伏之感。同时,诗中的议论抒情,又贯穿始终,形成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读起来脉络清晰,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