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寻大树阴,叹旧部铭恩,追随节钺,重洋奉使,博望仙槎,犹期再起东山,论功定冠中书令;
三世通家谊,念先人遗稿,椽笔留题,哲嗣清芬,苔岑结契,何意遥瞻北斗,感逝翻成有道碑。

【注释】

千寻大树阴:千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为八尺,千寻为八丈。大树阴,比喻郭嵩焘(字章侯)的恩泽庇荫。

追随节钺:节钺即符节斧钺,是古代权臣或武将所佩带的象征权力的器物。

重洋奉使:指郭嵩焘奉命出使西洋诸国。

博望仙槎:汉代东方朔作有《答客难》,其中有“吾尝从鸾皇游矣,博山之颠,蓬莱之隅”之句,后以“博望仙槎”代指远游、出使。

中书令:东汉末年,袁绍任冀州牧时,其子谭与袁尚谋叛,曹操欲征谭而讨尚,但因郭氏家族世为公卿,故先向郭嵩焘咨询意见。郭嵩焘建议先斩谭而后讨尚,曹操从之,并称郭氏为“中书令”。

通家谊:《汉书·张敞传》载:“敞父德,宣帝时丞相,敞少与同舍生王尊相友爱,自颍川来过长安,会尊于私第。”后来二人成为至交好友。这里指郭嵩焘与左宗棠的关系极为亲密。

遗稿:指郭嵩焘的诗文遗稿。

清芬:指品德高洁。

苔岑结契:指左宗棠与郭嵩焘之间深厚的情谊。郭嵩焘在《致左孝威》的信中说:“足下与弟情好素厚,虽天涯海角,断不敢稍存疏隔之心;况足下之来粤也,又何敢以一语及此?”

北斗:这里指北斗七星,古人认为能知人之吉凶。

有道碑:《史记·孔子世家》载:“秦伯说,与孔予观乎周室,天下宗周。仲尼非齐楚之士者也。”后人因此将能预知吉凶的人称为能知“道”者,把能知“道”者的言行记录在案上称为“有道碑”。

【赏析】

这首诗是光绪六年(1880)左宗棠出驻福州时所作,当时他刚平定了浙江海疆的太平军,正在筹划进军台湾。郭嵩焘是左宗棠的老朋友,两人关系密切。这首诗就是对郭嵩焘的颂美和祝贺。

诗的前半部分写郭嵩焘的功德。“千寻大树阴”,是说郭嵩焘的恩泽如大树一样庇护着百姓。“追随节钺”,是说他辅佐朝廷,为朝廷效力。“重洋奉使”,是说他奉命出使西洋诸国。“博望仙槎”,是说郭嵩焘出使西洋,像汉武帝派东方朔去求神仙一样。“中书令”,是东汉末年曹操对郭氏家族的赞誉。“哲嗣清芬”,“哲嗣”是指聪明的儿子,“清芬”是品德高洁的意思,这里赞扬儿子品德高尚。“苔岑结契”,是对郭嵩焘和左宗棠之间深厚友谊的赞美。“感逝翻成有道碑”,意思是说郭嵩焘去世之后,他的事迹如同有道碑那样流传后世。

诗的下半部分写郭嵩焘的遗愿。“三世通家谊”,是说郭嵩焘与左宗棠关系极好,他们之间有着三代人的传统友谊。“先人遗稿”,指郭嵩焘的诗文遗稿。“椽笔留题”,是说郭嵩焘在诗文中留下了许多精彩之处。“哲嗣清芬”,指郭嵩焘的儿子品德高尚。“何意遥瞻北斗”,是赞叹郭嵩焘人品的高洁。“何意遥瞻北斗”,原为屈原《天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卑云莫挤,谁为此屋?白日维照,何时而晏?”其中“北斗”是指北斗星,屈原用它来表示自己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悲愤心情。这里借指郭嵩焘生前未能实现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感逝翻成有道碑”,意思是说郭嵩焘去世之后,他的事迹如同有道碑那样流传后世。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感情真挚,赞颂之情溢于言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