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独好儒,共说斯文应未丧;
苍生今失仰,愈知一羽渺难攀。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和结构:

  1. 诗句解析
  • 第一句:宰相独好儒
  • “宰相”指的是古代的一种高级官职,通常由皇帝亲自任命。
  • “独好儒”表示这位宰相特别喜好儒家文化和思想。
  • 第二句:共说斯文应未丧
  • “斯文”通常指的是儒学或传统文化。
  • “应未丧”意味着尽管面临困难和挑战(这里可能指政治上的失势),但传统的儒学文化依然没有丧失。
  • 第三句:苍生今失仰
  • “苍生”指的是老百姓。
  • “失仰”意味着老百姓失去了依赖和仰望的对象,可能是指政治上的腐败或者无能。
  • 第四句:愈知一羽渺难攀
  • “愈知”表示更加明白。
  • “一羽”通常比喻细微之物。
  • “渺难攀”意味着想要攀登这样的微末之物非常困难。
  1. 关键词注释
  • 宰相:高级官员,此处特指张之洞。
  • 儒:儒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 斯文:指儒家文化或传统文化。
  • 苍生:普通百姓,这里特指张之洞失去权力后的民众。
  • 仰:仰望,尊敬。
  • 愈:更加,加深理解。
  • 一羽:比喻微小、微不足道的事情。
  1. 译文
    宰相独自喜好儒术,大家都说传统文化未曾丧失;现在百姓失去了敬仰的对象,更懂得即使是最小的事物也难以攀登。

  2. 赏析
    这首诗以讽刺和感慨的笔调,表达了对张之洞政治地位变化后的社会现状的担忧。首两句描绘了张之洞作为宰相时的文化倾向,以及他在政治上的失势。第三句揭示了百姓因他的失势而感到无助,无法得到他们的支持和仰慕。最后一句则通过“一羽渺难攀”这一比喻,强调了即使是微小的事情也可能变得难以处理或达成目标,反映了作者对于现实困境的深刻理解和无力感。整首诗在形式上采用四言古诗的形式,每句话都是四个字,简洁明了,但在内容上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和政治意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