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松寒白石,僻路到人稀。
仰见高峰顶,孤僧采药归。
云多从杖起,鸟不上山飞。
薄暮一声磬,猿公来款扉。
天平矼入师子林
在天平山的山脚下,进入狮子林深处。
深松寒白石,僻路到人稀。
仰望山峰,峰顶的石头是白色的。山路崎岖,很少有人行走。
仰见高峰顶,孤僧采药归。
我站在山上,看见山顶有一座寺庙,一位和尚正在采药返回。
云多从杖起,鸟不上山飞。
山上的云雾较多,但鸟儿不愿上山飞来。
薄暮一声磬,猿公来款扉。
傍晚时分,一阵钟声响起,猿公(即猴子)来敲我的门。
注释:
- 天平矼:指天平山的山脚。
- 狮子林:狮子林寺。
- 高峰顶:山顶的山峰。
- 孤僧:指独自在山上打柴的僧人。
- 磬(qìng):一种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钟,用木头或玉石制成,中间空,两面有孔。
- 猿公:猿猴,这里指山上的猿猴。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山林景色和生活情趣的诗。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天平山下的狮子林深处的景象和生活。
首句“天平矼入师子林”交代了地点和时间,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的热爱和向往。天平山是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而狮子林则是其中的精华所在。诗人选择了这样一个地方,无疑是为了更好地展现山林之美。
次句“深松寒白石”,进一步描绘了山林的特点。深松、寒石,都是山林中常见的元素,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描绘,展现了山林的宁静和深邃。
第三句“僻路到人稀”则揭示了山林的另一面——人烟稀少。这种环境往往能够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和寂寥的感觉。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反而让诗人更加珍惜与自然的亲近和感受自然的美。
第四句“仰见高峰顶”和第五句“孤僧采药归”分别描绘了山上的景色和人物。高峰顶上的白石和孤僧采药的场景,都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同时,这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六句“云多从杖起”和第七句“鸟不上山飞”则进一步描绘了山林中的自然环境。这里的“云”和“鸟”都是山林中的元素,它们的出现和消失,都与山林的生态息息相关。通过这些细节的描绘,读者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山林的自然之美。
最后一句“薄暮一声磬,猿公来款扉”则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傍晚时分,钟声响起,猿公(即猿猴)前来敲门,这既增添了一份神秘感,也让读者更加期待诗人接下来的作品。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意境,通过对山林的描绘和对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追求。同时,这首诗也传达了一种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鼓励人们更多地去感受和欣赏大自然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