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欲无晴,楼高多雨声。
雨声多在梧桐里,声声送入愁人耳。
愁人竟夜欲无眠,雨止还闻啼杜鹃。
极目烽烟方满路,男儿落托无归处。
烧却兵书掷蒯缑,猿臂少年今白头。
【注释】
寓楼:寄居在高楼之中。雨声:指窗外的雨声。天意欲无晴:上天好像有意让天气不晴朗,即下雨。多:很多。梧桐:一种树木。桐树的叶子秋天变红。梧桐叶落,常被用来比喻悲愁。
啼杜鹃:杜鹃鸟鸣叫,传说是古代的君主之魂所化,常哀鸣于春日,因此又被称为“春鹃”。这里借喻为战死者的灵魂。
烽烟:烽火与烟尘,泛指战乱。方:正。满路:遍布大路上。男儿:男子汉。落托:没落、不得志。无归处:无处安身。烧却:烧毁,销毁。兵书:兵法书籍。蒯缑(kuǎn gōu ):指剑鞘。猿臂:形容人臂力过人。猿臂少年:指臂力强健的少年。白头:白发,这里指年老。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战争生活的诗歌,诗中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全诗以写景起兴,接着直抒胸臆,最后点明题旨。
开头两句“天意欲无晴,楼高多雨声。”写登高望远时所见之景。诗人站在高楼上,看到天意似乎想让它下雨,但天空中却有阵阵乌云和阴云密布,雨声不断。“天意”二字用得非常传神,既写出了雨天的阴郁沉闷,又暗含着诗人对这种天气的不满情绪。而诗人此时的心情也正如这天气一般沉重压抑。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转而写楼中听雨的情景。诗人坐在高楼中,听着窗外雨打梧桐的声音,那种声音仿佛在不停地敲打着诗人的心房,使得他无法入睡,只能静静地躺在床上,等待雨声停止的那一刻。“雨声多在梧桐里,声声送入愁人耳”,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听雨时的内心感受。雨声在梧桐树上发出的声音,仿佛都在向诗人诉说着什么,使得诗人的心中充满了忧愁。
第三句“愁人竟夜欲无眠”,诗人继续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因为雨声连绵不绝,使得他整夜都无法入睡,只能在黑暗中度过。这句话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内心的愁绪。
第四句“雨止还闻啼杜鹃”,诗人突然听到楼下传来了杜鹃鸟的叫声。他原本以为雨已经停了,应该可以听到鸟儿欢快的歌声,但没想到还是听到了杜鹃鸟的叫声。这句中的“还闻啼杜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惊讶和无奈。他本想通过听鸟儿的叫声来缓解自己的忧愁,但却发现原来鸟儿的叫声也是那么悲伤和凄凉。
第五句“极目烽烟方满路”,诗人的视线越过了高楼的窗户,看到了大路上弥漫着的战争硝烟。这里的“烽烟”一词,既是指战争时的烽火信号,又是指战争中留下的残骸和尸体。诗人看到这样的场景,心中不由得感到一阵凄凉和悲愤。
第六句“男儿落托无归处”,诗人继续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他感叹自己如今如同战场上的败军之将,无处可归。这里的“落托”一词,既是指失意落魄,又是指无所依托。诗人将自己比作战场中的败军之将,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七句“烧却兵书掷蒯缑,猿臂少年今白头”,诗人在最后两句中再次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既然战争如此无意义,那就不如放弃它吧,就像把兵书烧掉一样。同时,他也感叹那些曾经年轻力壮的士兵们,如今都已经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这句话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内心的悲痛和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登高望远、听雨等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感慨之情。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手法,使得整首诗既有画面感又有情感深度。同时,诗人的语言也简洁有力,能够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