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霰随风入谢家,梨云碎剪作冰华。
鸳楼莫认重栏迹,兔窟难寻古路叉。
庭箸倒垂光灼灼,帘旌微动影斜斜。
灞桥恐有寻诗客,欲种林逋绕屋花。
咏雪拟东坡叉尖二韵
其二
密霰随风入谢家,梨云碎剪作冰华。
鸳楼莫认重栏迹,兔窟难寻古路叉。
庭箸倒垂光灼灼,帘旌微动影斜斜。
灞桥恐有寻诗客,欲种林逋绕屋花。
注释:
- 密霰:指密集的雪花。
- 随风入谢家:像风一样飘进谢家。
- 梨云:形容雪花如同梨花般洁白。
- 碎剪:像剪刀一样剪裁。
- 冰华:指积雪形成的冰花。
- 鸳楼:古代建筑的一种形式,通常有美丽的雕刻和装饰。
- 重栏迹:被积雪覆盖的痕迹。
- 兔窟:代指洞穴或地下通道。
- 灞桥:地名,这里可能用来象征诗人的创作灵感之地。
- 林逋:宋代著名隐士,其居所周围常种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雪景的诗。首句通过“密霰”和“随风入谢家”描绘了雪的密集和轻盈,仿佛是随风飘落的细雪,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朦胧的美。接着以“梨云碎剪作冰华”进一步形容雪花的精致与纯洁,像是从树上落下的梨花一般,为冬日增添了一抹清新的色彩。
第二句“鸳楼莫认重栏迹”,“鸳楼”象征着优雅的建筑,而“重栏”则给人一种稳重的感觉。这里的对比强调了雪后景象的变化,原本清晰的路径在积雪中变得难以辨认,增添了一份神秘与静谧的氛围。
第三句“兔窟难寻古路叉”,利用“兔窟”比喻那些被雪覆盖的古老道路,增添了一丝探险的味道。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表达了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探寻。
最后一句“庭箸倒垂光灼灼,帘旌微动影斜斜”,用“庭箸倒垂”形象地描绘了积雪在阳光下的反光,而“帘旌微动”则让人联想到风吹过的景象,整体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动态的画面。
整首诗通过对雪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幅冬日雪景的美丽画卷。它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颂,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