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高峙百千寻,远望钟山积翠阴。
劫火自留三月烬,钟声犹带六朝音。
此时城郭堪悬眼,何处风光足赏心。
独有雨花台畔草,春来烟色未销沉。

这首诗是明朝诗人高攀龙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

  1. 琉璃高峙百千寻,远望钟山积翠阴
  • “琉璃”是指琉璃瓦,一种建筑材料。”高峙”形容建筑高大而耸立。”百千寻”指的是极高的高度,通常用来形容建筑的壮观。”远望钟山积翠阴”则描述的是站在高处远眺钟山时所感受到的绿色植被的浓密和美丽景致。
  1. 劫火自留三月烬,钟声犹带六朝音
  • “劫火”在这里可能指的是战争或灾难带来的破坏,”自留”表示这种破坏在一段时间内仍在继续。”三月烬”指经过一段时间的战争或灾难后,留下的残垣断壁。”钟声犹带六朝音”中的”六朝”指的是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建都在南京,因此这里的钟声可能指的是南京城的建筑风格或历史遗迹所发出的钟声。
  1. 此时城郭堪悬眼,何处风光足赏心
  • “城郭”指的是城墙和城门,这里可能是指南京城。”堪悬眼”意味着从高处看这座城市,就像悬挂在眼前一样,形容其雄伟壮观。”何处风光足赏心”则表达了对于美好景色的赞美,意思是说无论在哪里,都能找到让人赏心悦目的美景。
  1. 独有雨花台畔草,春来烟色未销沉
  • “雨花台”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烈士纪念地,这里种满了花草树木。”春来烟色未销沉”中的”烟色”可以理解为春天的烟雾或者迷雾,”消沉”可能指的是烟雾消散的样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在春天到来的时候,雨花台旁的花草依然生机勃勃,与过去相比没有丝毫减退。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南京城和雨花台的描述,展现了南京的壮丽景色和历史底蕴。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比喻,如“琉璃高峙”、“钟山积翠阴”、“劫火”、“钟声”,以及“城郭”、“风光”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南京的城市风貌和文化内涵。同时,诗人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古典诗歌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