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仲友是宋代著名诗人。
汤仲友的诗作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而广受赞誉,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情感与志趣,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了解汤仲友及其诗作,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次探索,也是对宋代文化的一种深入了解。
汤仲友是宋代著名诗人。
汤仲友的诗作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而广受赞誉,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情感与志趣,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了解汤仲友及其诗作,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次探索,也是对宋代文化的一种深入了解。
诗名《西湖》,作者不详,是一首描写西湖美景的七言绝句。下面将逐句进行解析: 1. “山色波光步步随”:这句通过“山色波光”描绘了西湖周边的自然景色,给人以视觉冲击,而“步步随”则形象地表达了这些自然景观仿佛与人同行的感觉,生动地表现了西湖的美丽与迷人。 2. “古今难画亦难诗”:此句表达了对于如何将西湖之美用笔墨或诗歌表达出来的感慨。它说明无论古代还是现代
【注释】 题:诗题,即写这首诗的缘由。惠山寺:位于江苏无锡市西郊,因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住于此寺而出名。梁溪:太湖的别称。短棹(zhào):短船桨。带月步西关:在月光中走遍了西关。西关:无锡城西边的街道。松多不见山:松树茂密,看不到山上的山峰。岩腰:山岩的腰部。石泉闲:石头上流着的泉水悠闲地流淌。吟苦:吟诵诗歌很苦。秋声:指树叶被秋风吹落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张岱的《题葛岭贾似道宅》之一。下面逐句进行解析: 1. 檀板歌残陌上花,过墙荆棘刺檐牙。 - "檀板"指的是古代乐器的一种,用檀木制成的板来敲打。"歌残"表示音乐已经停止,"陌上花"指的是路旁的花朵。这句诗描绘的是夜晚的景致,歌声停止之后,路边的花朵也失去了光彩。"过墙荆棘"形容了墙外的自然环境,荆棘丛生,"刺檐牙"则形象地描绘出荆棘的锋利。 2. 指挥已失铁如意
译文: 虎山,虎是何时踞立的?如今名存实亡了。 塔从树林中走出,山藏在寺庙之中。 池塘昏暗生寒气,高台空荡旁边太阳落山。 没有人去哀悼古迹,我只是来看春光。 赏析: 虎山诗原文: 虎是何年踞,名存迹已亡。 塔从林外出,山向寺中藏。 池暗生寒气,台空旁夕阳。 更无人吊古,来只为春茫。 注释与赏析: 1. 虎是何年踞:这句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一种追忆和想象,通过“踞”字
枫桥 出城才七里,地僻罕曾过。 孤塔临官路,三门背运河。 钟鸣惊宿鸟,墙矮入渔歌。 醉里看题壁,如今张继多。 注释: - 出城才七里:指诗人从城外走到这里,距离只有七里路,形容路途遥远。 - 地僻罕曾过:表示此地偏僻,很少有行人经过。 - 孤塔临官路:描述一座孤独的塔矗立在官路上。 - 三门背运河:指的是有三个大门背对着运河。 - 钟鸣惊宿鸟:听到寺庙里的钟声惊醒了栖息在树上的鸟儿。 -
【注释】 1. 寒色满空山:形容秋天的景色,寒气弥漫于整个山中。 2. 翛然一径闲:指山中的小道,安静、清幽。 3. 鸟啼黄叶外:黄叶飘落,鸟鸣声从外面传来。 4. 人度翠峰间:人在青翠的山峰之间穿行。 5. 古殿藏云气:指山上古老的建筑被云雾笼罩。 6. 唐碑带藓斑:唐碑上覆盖着苔藓。 7. 未穷幽绝处:没有走到山中最深处。 8. 兴尽忽思还:兴致已经达到顶峰,突然想要回去。 【赏析】
张琮是北宋时期的杰出诗人。 张琮(约1044年—约1116年),字子高,号浣村,云南河阳县人。他出身于一个文化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后成为贡生。在政治生涯方面,他在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担任洪州知州兼安抚使,并在政和六年(1116年)提点江州太平观。 张琮的诗作主要收录在《等落诗词》中,这些作品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与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他的诗词进行研究
陈璧是宋代诗人。他生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字玉苍、佩苍、雨苍,晚号苏斋。陈璧不仅以其诗才著称于世,而且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当时文人中的佼佼者。 陈璧的一生可谓传奇,他在年轻时就已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17岁中秀才,这一成就在当时社会背景中显得尤为突出,因为科举制度是当时中国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光绪元年(1875年)赴考,以“经文策问冠场”获得成功,并最终在光绪三年进士及第
黄中,字叔通,别号龙溪居士,成都府广都(今四川成都市)人,是北宋诗人、政治家。宇文虚中,初名黄中,字叔通,后因宋徽宗亲赐其名为“虚中”,又字“龙溪老人”,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大臣和诗人。 宇文虚中生于1079年,在宋代的科举考试中大观三年(1109年)进士及第,官至资政殿大学士。他的一生跨越了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三朝,从政生涯中曾担任过多职,包括起居郎、端明殿大学士等要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