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憩逢春霁,前期不偶然。
楼台灰劫地,瓶钵雨花天。
结客生幽兴,安禅足少年。
虎头方纪胜,兹事已相传。
【注释】
过:拜访。西禅寺:在今江西庐山西北麓,唐代为佛寺。南水上人:僧人名,姓南水。分得冬先二韵(即“分得”的诗韵),其二(第二首):春日游访西禅寺时写的第二首诗。逢:遇见。前期:指未来。偶然:非预期、意外。楼台:佛寺的建筑。灰劫地:佛教语,指佛性被尘埃所染,如大地被火烧过一样,比喻世事无常、人心易变。瓶钵雨花天:佛教语,指佛性如雨后天空中飘浮的五彩花朵。
结客:结交朋友。生幽兴:兴起了幽静的心情。安禅:安下心来打坐参禅。虎头:这里代指诗人自己。方纪:正在记载。传:流传。兹:这。事:这里指这首诗。
【赏析】
这是一首记游诗,是诗人于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春天游历西禅寺时所作的七绝中的第二首。
前四句,写诗人游西禅寺时春光明媚、心情舒畅的感受。“小憩逢春霁”,是诗人到西禅寺小睡片刻,醒来时正是晴空万里,春云散尽的时候。“楼台灰劫地”,是说西禅寺的楼阁亭台,经过风风雨雨的侵蚀,已经残破不堪,如同劫灰一般。“瓶钵雨花天”,是说西禅寺的僧侣们,像天上的花雨洒落在大地上一般,把佛祖的法音传播到人间。“结客生幽兴”、“安禅足少年”,是说结交朋友可以使人产生悠然自得的闲适之趣;安禅修行则能让人感到青春常驻,不老无疆。
后四句,写诗人对西禅寺及西禅寺的僧侣们的赞赏之情。“虎头”是作者对自己的谦称;“方纪”则是说自己正在记述所见所闻,“兹事已相传”,说明这首诗的内容将会成为后世传颂的话题。
全诗通过对西禅寺及其僧侣们的赞颂,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信仰和向往,以及对自然美景和人生乐趣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