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乘兴至,倒帻醉花前。
不问王猷竹,如登安道船。
繁筹倾绿酒,细雨密红弦。
不觉闻三鼓,归途觅玉鞭。
【注释】:
庚子九日偶醉采友堂漫题:庚子,即元至正二十年(1360)。采友堂,作者友人的住宅。
偶然乘兴至:偶然间兴致来了就来了。
倒帻:头巾。
王猷:晋代人,爱竹,尝说:“吾本想得到好竹子,但可惜的是,没有地方找到。”
如登安道船:如同登上安道船上,安道船,船名。
繁筹:盛满酒杯。
细雨密红弦:雨丝像红色的丝弦一样密集。
不觉闻三鼓:不知不觉听到三更鼓声。
归途觅玉鞭:在归途中寻找玉鞭。
【赏析】:
这首七绝,写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秋,时作者已五十一岁。诗人在一次偶然的兴致里,来到朋友的家,饮酒赏菊,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是一首典型的田园小诗。
“偶然乘兴至,倒帻醉花前”,首句点出了诗人来的原因:因偶然间兴致上来,便来到朋友家喝酒赏菊。“倒帻”二字,生动地写出了醉酒后的神态;“醉花前”则写出了赏菊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此二句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轻松、愉悦。
“不问王猷竹,如登安道船”,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具体化。“王猷”,晋代人,爱竹如命,他曾说:“吾本想得到好的竹子,但可惜的是,没有地方找到。”诗人借用这一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友人家的菊花的喜爱。“如登安道船”,则是诗人由赏菊而想到乘船的情景,这里以“如登”作比,生动地写出了诗人陶醉于菊花之美的感受,同时把读者引入了一种美妙的境界之中。
第三、四句,诗人继续描写自己的感受。“繁筹”,盛满酒杯。“细雨密红弦”,雨丝像红色的丝弦一样密集。两句诗,一写酒,一写雨,一写景,一写情,情景交融,十分和谐,使全诗更加优美动听。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不觉闻三鼓,归途觅玉鞭”,诗人沉醉中竟忘了时间,等到三更鼓声响起才想起回家。于是赶快找一根玉鞭,匆匆归去。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清新可喜,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田园情趣和生活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