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棹临江渚,维舟就古矶。
沙痕环白舫,山势学乌衣。
市小争沽酒,村寒早闭扉。
登高愁极目,烽火认斜晖。

注释:

  1. 泊燕子矶:停船在燕子矶。燕子矶,位于长江北岸,风景秀丽,有“天下江山第一矶”之美誉。
  2. 归棹临江渚:回到船上停在江边的小洲上。归棹,指归来的船只。江渚,指江中的小岛或岸边的沙洲。
  3. 维舟就古矶:把船系在古老的矶石上。维舟,指系船。古矶,指古老的岩石。
  4. 沙痕环白舫:白帆映衬下,沙滩上的足迹如同一条条白色的带子环绕着帆船。沙痕,指沙滩上的足迹。白舫,指白色的帆船。
  5. 山势学乌衣:山上的山峰形状酷似穿着黑色官服的人。学,模仿。乌衣,指古代士人常穿的黑色衣服。
  6. 市小争沽酒:市场上的小商贩们争先恐后地买酒喝。市小,指小的市场或集市。沽酒,指买酒。
  7. 村寒早闭扉:乡村的人家因为寒冷而早早关上了门扉。村寒,指乡村寒冷。早闭扉,指早早关上门。
  8. 登高愁极目:登上高处,忧愁得无法放眼远望。登高,指登上高处。愁极目,指因忧愁而无法放眼远望。
  9. 烽火认斜晖:在黄昏时分,烽火台上的火光与斜阳相映成辉,使烽火台显得更加醒目,从而让人想起战争。烽火,指古代边防军报警的信号装置。认,指看到。斜晖,指夕阳的余晖。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游览燕子矶时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在归途中停船于燕子矶的情景,通过对燕子矶周边环境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诗情画意。
    首句“泊燕子矶”,点明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和地点——燕子矶。燕子矶位于长江北岸,是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也是诗人游历过多次的地方。这句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即山水之间、江湖之上,诗人的游历之情油然而生。
    诗人将船系在了古老的矶石上,这一动作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欣赏,也体现了他追求自由、不拘一格的个性。矶石,作为江中的一个突出地形,常常成为诗人吟咏的对象,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
    第三句“沙痕环白舫”,诗人以白帆映衬下沙滩上的足迹为主题,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又美丽的画面。沙痕,是大自然的痕迹;白舫,则是人类活动的载体。这两句诗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接下来的“山势学乌衣”一句,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上的山峰形状比作穿着黑色官服的人。这种形象生动的描绘,既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读者更加容易理解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古代士人的敬仰之情。
    “市小争沽酒”一句,则描绘了市场热闹的景象。小市场的人们因为寒冷而早早关上了门扉,争相买酒喝,表现出了人们的勤劳朴实和淳朴的生活情趣。
    最后两句“登高愁极目,烽火认斜晖”,诗人登上高处,但愁绪难消,只能在黄昏时分,通过烽火台的火光与斜阳相映成辉来寻找一些慰藉。烽火,作为一种古老的军事信号装置,在这里象征着战争与和平的矛盾。诗人通过这一对比,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深沉。诗人通过对燕子矶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的描绘,展现了自己的游历经历和内心世界。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即注重抒情与描写相结合,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