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寻古寺过前村,云隐钟声竹隐门。
泉水在山清㶁㶁,斜阳隔岭雨昏昏。
三千弟子观空阁,十二因缘祇树园。
爱听僧雏念鹙子,初招小乘已忘言。

【注释】

游:游览。药师庵:寺庙名。静根长老:指作者的弟子静根禅师。

重寻:再次寻找。过:经过。前村,即前面村庄。

云隐:指山中云雾弥漫。钟声:寺院中的钟声。竹隐门:寺院的竹木掩映着山门。

泉水在山清㶁㶁:清泉在山上叮咚作响。㶁㶁,水声。

斜阳隔岭雨昏昏:夕阳斜照,隔着山岭洒下一片黄昏的雨。

三千弟子观空阁:三千弟子在观空阁上观看。观,看。空阁,佛寺中的高台楼阁。

祇树园:佛教名词,是佛陀说法、讲经的场所。十二因缘,佛教名词,讲述一切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

鹙子:一种水鸟,这里指代佛法。念鹙子:诵读佛经。小乘,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已经忘言,指对佛法理解得非常透彻了。

【赏析】

此诗写于诗人晚年,游历江南时所作。诗人重访古刹,途经前村,看到“云隐钟声竹隐门”,顿觉耳目一新;又听清泉在山中“㶁㶁”作响,斜阳隔着山岭洒下一片黄昏的雨,更觉得心境澄明,神清气爽。诗人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游山避雨时的所见所闻和内心感受,充满了禅趣。

首联两句写景。前句写重访古寺,后句写重过前村。“前村”二字,不仅表明自己已走过许多路程,而且暗示出这次重访古寺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拜访那位闻名已久的静根长老。

颔联写景。“泉水在山清㶁㶁,斜阳隔岭雨昏昏。”这两句是一首七绝,而实际上却是两联七绝,中间用逗号分开。这正体现了律句的不齐整美。“清㶁㶁”,形容泉水叮咚有声,清脆悦耳,如同丝竹乐器奏出的乐曲,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昏昏”,则形容雨雾迷漫,遮天蔽日,令人看不清道路。“泉水在山清㶁㶁”与“斜阳隔岭雨昏昏”相对应,既点出了诗人当时的具体环境,也表现了他对这种环境的熟悉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愉悦感。

颈联写僧人。这两句是对全诗的概括。“三千弟子观空阁”,“观”字说明他们在观察、体悟佛理,这是他们修行的方式之一。“十二因缘祇树园”,“祇”字说明这是佛陀讲经的地方,也是他们学习佛法的地方。“三千弟子”、“十二因缘”都指修行者,“观空”和“祇树园”则是他们进行修行的具体场所。“僧雏”“鹙子”则分别指他们的弟子和僧侣,“念鹙子”和“小乘”都是他们修行的内容,最后一句则表明这些僧人已经达到了“忘言”的境地,即对佛法理解得非常透彻。

尾联写僧人。这两句是一首七绝,其中“初招小乘已忘言”是尾联的中心,其余两句都是对这一中心内容的补充和解释。“爱听僧雏念鹙子”,说明诗人喜爱听僧人诵经、念经,因为这是他最喜欢的修行方式之一。“初招小乘”则表示他已经掌握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因此不再需要“小乘”这种方式来修习佛法了。“已忘言”则表明他已经对佛法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不需要用言语来表达他的内心感受了。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游山避雨时的所见所闻和内心感受,充满了禅趣。它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也表达了他的修行理念和人生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