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云深雾景初昏,短棹飘然破浪痕。
废垒尚寻烟际树,平桥还傍水边村。
渔人待月争悬网,沽客提壶独叩门。
可怪邻舟谁按笛,一声子夜易销魂。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基本能力。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现技巧,包括景物描写、用典及修辞,以及情感主旨、风格特色。解答时,首先读懂全诗,然后逐一分析其运用了哪些手法;最后指出其作用。注意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

“淡云深雾景初昏”,这一句描绘出一幅朦胧的意境,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气氛,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短棹飘然破浪痕”,这一句写出了诗人乘船时的轻盈与潇洒。

“废垒尚寻烟际树”,“平桥还傍水边村”两句,诗人描绘了一幅渔人待月争挂网,沽客提壶独叩门的画面。

“可怪邻舟谁按笛,一声子夜易销魂。”这两句写听到笛声后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声音的喜爱与留恋,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答案】

过月城桥

淡云深雾景初昏,短棹飘然破浪痕。

废垒尚寻烟际树,平桥还傍水边村。

渔人待月争悬网,沽客提壶独叩门。

可怪邻舟谁按笛,一声子夜易销魂。

译文:

淡云密布,浓雾弥漫,天色已经渐渐昏暗,我乘着一叶扁舟顺流而行,荡起波纹,打破了江面的痕迹。

废垒尚寻烟际树,平桥还傍水边村,渔人等待月亮升起,争相去挂网捕鱼,沽卖酒水的客人提着酒壶独自敲着家门。

可奇怪的是邻船上有谁在吹笛,那悠扬的笛声很容易让人陶醉,以至于忘记了归途。

赏析:

首联先写月城的景色。月城,即月浦,是唐代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因月色如水而得名。月城桥是月浦上的一个古桥,为唐宋时期著名桥梁之一。《太平寰宇记》引《图经》云:“(月浦)县南四十里,有月城山,山有石穴,穴中有白龙见出,故以为名。”月城山,又称月浦山,是杭州著名的景点之一,山上有月观、望仙楼、玉女峰等名胜。

月城桥,位于杭州西湖西南岸的月轮山上,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桥。据《杭州府志》记载:月城桥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由郡守沈立建于钱塘门外月轮山顶上,因山形似城,故称月城。又因月城山上有月观亭、望仙楼、玉女峰等名胜古迹,且山上常有云雾缭绕,所以又叫云栖。南宋时,这里成为游览胜地,有“十里松阴十里峰”之美誉。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修月城桥时,曾在月观亭内塑观音像,并建“普济禅院”,成为当时文人学士游赏胜地。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重修月城桥,并在桥上建亭五座,亭亭相间,亭外各植梅一株。乾隆皇帝曾为此作诗一首:“湖山此地好偏宜,柳暗花明别有天,月下飞来双白鹭,低头弄影入湖烟。”此后,月城桥成为历代文人骚客吟咏的对象。

月城桥,原名“越王桥”,因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曾在此铸成宝剑一把而闻名。后来人们把“越王剑”误传为“月城剑”。

第二联写诗人乘坐小船行经月城。淡云密布,浓雾弥漫,天色已经渐渐昏暗,诗人乘着一叶扁舟顺流而行,荡起波纹,打破了江面的痕迹。此时,诗人的心情是轻松愉悦的,他欣赏着美景,享受着宁静的夜晚。

第三联写诗人来到月城山下。废垒尚寻烟际树,平桥还傍水边村,渔人等待月亮升起,争相去挂网捕鱼,沽卖酒水的客人提着酒壶独自敲着家门。这一联中,诗人通过写渔民们忙碌的身影和酒家主人的悠闲自得,表现出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同时,也反映出了诗人对于这种宁静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

第四联写诗人来到了月城山上。可怪邻舟谁按笛,一声子夜易销魂。诗人来到月城山后发现,原来有一位邻居正在吹笛,那悠扬的笛声很容易让人陶醉,以至于忘记了归途。这一联中,诗人通过写邻居的笛声和自己的心境变化,表现出了他对于这种美好声音的喜爱与留恋。

这首诗通过对月城桥夜景的描绘以及对周围环境氛围的表现,展现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月城桥夜景的美丽景色和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