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馀昨夜无明月,三五佳时室上楼。
忽计今宵月才望,正该十六作中秋。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以八月十六日为中秋(己丑)”,要求考生“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根据题干的提示,分析出本诗的主要内容,最后按要求对诗进行分析。
“雨馀昨夜无明月,三五佳时室上楼。”大意是:昨晚下雨过后,天空没有月光,只有星星在闪烁;十五的月色最好,最宜人登高观赏。
“忽计今宵月才望,正该十六作中秋。”大意是:忽然想到今晚月亮刚刚露出一点圆圆的形状,正好是在十六日。
译文:昨晚下过一场雨,天空中没有月亮,只有星星在闪烁;十五的月色最好,人们最适宜登上高楼欣赏月亮。
注释:十五的圆月,称为月之“正中”,又称“望”;农历每月十五曰为“望”。“十五”即指农历八月十五,因这一天月圆而闻名于世。“月之正中”亦称“望”。“月”字在这里用作动词。
赏析:
这是一首记事小诗。诗人把时间定在己丑八月十五日夜。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首句“昨晚雨馀无明月”,点明“望”的时间。“雨馀”,说明天气放晴;“无明月”,说明月亮被云遮住了。这两句看似平平常常,其实蕴含着诗人对明月的喜爱之情。
次句“三五佳辰室上楼”。这句中的“三五”,实指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古人认为这个日子阳气至盛,万物都显得特别繁荣昌盛,因此也被称为“上元节”、“灯节”。这天晚上,人们会举行盛大的赏灯活动,所以又称之为“看灯”或“玩灯”。诗人之所以说“佳辰”,是因为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尽情地享受欢乐与幸福。而“室上楼”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登上高楼,俯瞰着整个城市。
第三句“忽计今宵月才望,正是十六作中秋”。这里所说的“十五”,是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而“十六”,则是农历九月十六的夜晚。也就是说,诗人是在八月十六这一天夜里想起今天是中秋节。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今夜的月亮还是刚露出一点点形状的时候,就想到了自己正在过中秋节。诗人用“忽计”两字来表达自己的惊喜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丝自豪感。
这首诗写得非常巧妙。它巧妙地运用了倒叙手法,将两个不同的时间点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诗人通过回忆过去的往事,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他也借此机会抒发了自己对家乡人民的感激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