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原居西法先,何人能测九重天。
谁知处士巾山下,独闭空斋画大圜。

【注释】戊午: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法:指北宋。西法:指南宋。处士巾山:处士,即隐居不仕的人;巾山,在江西宜黄县东北。大圜:圆月。

【赏析】这是一首咏史抒怀诗。诗人通过描写周朴斋的隐居生活,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忧虑。全诗以“画大圜”为题,巧妙地将历史人物与诗人自身联系起来,表达了作者的感慨之情。

首句“中法原居西法先”,意思是说,北宋时期的政治环境比南宋更加宽松自由。这里,诗人用“西法”来比喻南宋时期的政治环境。接着,诗人用一个设问句“何人能测九重天”,表达了自己的疑问。这里的“九重天”指的是皇帝所在的皇宫深处,象征着权力中心。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政治黑暗、世风日下的担忧和愤慨。

第二句“谁知处士巾山下,独闭空斋画大圜”。这句诗的意思是,周朴斋虽然身处偏远的山林之中,但他依然保持着高洁的品格,潜心研究学问。他独自居住在简陋的茅草屋中,却能够专心致志地画画,绘制出一幅幅美丽的作品。这句诗既赞美了周朴斋的高洁品格,也表达了诗人对其才华的敬佩。

最后一句“画大圜”是全诗的关键所在。这里的“大圜”指的是月亮,象征着圆满、完美。诗人用“画大圜”作为全诗的主题,巧妙地将历史人物与诗人自身联系起来,表达了作者的感慨之情。诗人在这里借古讽今,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这首诗以周朴斋的隐居生活为背景,通过描绘其居住环境、生活状态以及所作画作,展示了他高洁的品格和卓越的才能。同时,诗人通过对比古代和近代的政治环境,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忧虑。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